5月13日,由鄭州大學法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中國法中心主辦,鄭州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司法理論研究基地、河南省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鄭州大學中國司法案例研究中心聯合承辦的“大數據與司法績效:機遇與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鄭州大學法學院舉行。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清華大學、澳門大學等高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河南省人民檢察院、河南省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北京華宇元典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等實務部門的60余名代表出席研討會。開幕式由鄭州大學法學院常務副院長沈開舉教授主持。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徐哲庭長在致辭中回顧了河南省審判環境資源案件審理的基本情況,簡要介紹了河南高院司法大數據平臺及信息化建設的成就,希望加強與學界的司法大數據研究合作,推進人民法院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法研究中心主任李本教授在致辭中充分贊賞河南法院在裁判文書上網、信息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簡要介紹了自己運用大數據方法開展中國法研究的基本情況,希望進一步加強與鄭州大學法學院的合作。
鄭州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梁慶亞在致辭中首先對參會的各位專家和學者表示了熱烈的歡迎,并簡要介紹了鄭州大學法學院的基本情況。他說,大數據技術為我們進行司法績效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拓展了學者的視野,但也必定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因此,召開這樣一次學術研討會是非常必要和有意義的。
為期一天的會議中,與會代表聚焦大數據與司法績效這一主題,分別就中國法院判決的大數據化、基于主題模型的行政訴訟研究、司法大數據與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行政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基于大數據的職務犯罪偵查探討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與會專家和學者認為,法律大數據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已經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法律大數據的搜集與挖掘,不僅有利于提煉裁判規律,發現學術問題,而且有利于預測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服務黨政部門決策。(李文杰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