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由鄭州大學新華通訊社—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的“名記者與傳媒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舉行。來自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蘇州大學、天津師范大學、河北大學、安徽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以及我省高校及媒體的專家學者、新聞管理者、媒體工作者共50余人出席了本次研討會。新華社、新華網、人民網、大河網、ZAKER直播等十余家中央級及省級媒體參與了論壇的報道。校黨委副書記李興成出席會議并致詞。會議由穆青研究中心主任董廣安主持。
李興成副書記對各位專家學者齊聚鄭大表示熱烈歡迎。他簡要回顧了我校的發展歷程,并著重介紹了近年來我校在學科建設、學術交流、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時,他對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近年來的發展和取得的成績予以充分肯定,并希望穆青研究中心以此次論壇的召開為契機,同與會專家學者加強交流、深化合作,進一步提高科學研究能力,將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建成全國名記者研究的重點基地。
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張舉璽在致辭中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感謝。他說,近年來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本次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舉辦名記者與傳媒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對于促進研究中心與學院的互動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新聞理論與新聞史研究室副主任萬京華研究員在代表主辦單位的致辭中指出,今年適逢穆青先生誕辰95周年,也是新華社建社85周年,雙方自2014年實施共建以來,在相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共建成果。她希望今后新華社與鄭州大學進一步加強溝通聯系,深化共建工作內容,增進學術交流,共同推進研究中心工作再上新臺階,努力為我國培養高素質的新聞人才做出貢獻。
穆青研究中心主任董廣安代表研究中心接受新華社贈書——由新華社編輯出版的《新華社烈士傳》。值得一提的是,針對近來頻頻出現的媒體人因重負和勞累而遽然長逝的事實,與會代表紛紛表示憂慮與關注,并同意以新華社—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名義發出倡議:以每年的12月16日為記者健康日。
研討會的主題演講環節由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憲閣教授主持。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丁柏銓教授以習近平總書記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的講話為切入點,強調了名記者要有膽、有識、有良知,要對社會現實進行深入思考,并提出新聞作品應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體現“勿忘人民”的情懷。美國新媒體研究的知名學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訪問學者Rick Dunham教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大量數據論述了移動平臺如何改變了全球媒體的消費習慣和內容,在探討對新媒體發展認知的同時,特別談到名記者對媒體發展的主導作用。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申凡教授闡述了媒體與名記者的關系,并強調了有風格的記者是傳媒發展的品牌。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劉衛東教授在論述媒體無形資產中的名記者效應時認為,好的記者應該具備工匠精神,多打造有思想、有品質、有情懷的新聞精品,凸顯名記者的品牌效應。
在之后的會議研討環節,來自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王君超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的王燦發教授和袁麗媛博士、河北大學的喬云霞教授、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劉勇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王海教授分別作了題為《媒介融合時代的名記者研究:關注點與研究方法》 《由“曲解直說”看一個媒體人的理想與堅守》 《不盡長江滾滾流——學習范長江重走長征路是當代中外新聞人的追求》 《超越“作品欣賞”——名記者研究的路徑突破》 《清末民國在華外國人英文報刊專題研究:從< 中國叢報>說起》的主題發言,同在場的師生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作為會議的重要一環,與會專家學者還對穆青研究中心當前的四個研究方向——穆青研究、新華社專題研究、新聞名篇名家研究、當代新聞史研究進行了把脈問診,特別是來自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的張壘、李成研究員,蘇州大學鳳凰與傳媒學院的梅瀟博士對研究中心今后的發展提出了許多前瞻性、建設性的寶貴意見和建議。
此次研討會是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自去年成為河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后召開的第一次學術會議。研討會的成功舉辦,必將推動我校在穆青及名記者研究領域的蓬勃發展,提升我校該研究領域在業界及學界的影響力。(供稿:新聞與傳播學院 孫保營 馮鑫)
鄭州大學舉辦“名記者與傳媒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校黨委副書記李興成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