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中國傳播論壇暨第二屆“新媒體公共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鄭州大學召開(圖)
金秋九月,丹桂飄香。9月22日,由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鄭州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穆青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傳播論壇(2016)暨第二屆“新媒體公共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鄭州大學召開。副校長王宗敏教授出席會議并致辭。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講座教Colin Sparks,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申凡教授,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董天策教授,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長江學者單波教授,復旦大學《新聞大學》常務副主編朱春陽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張磊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副社長劉大年及來自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吉林大學、新疆大學、深圳大學、鄭州大學等30余所高校的200余位師生參加了研討會。會議由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張淑華教授主持。
王宗敏副校長在致辭中首先代表學校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祝賀,對與會專家和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隨后,他簡要回顧了我校的發展歷程,并著重介紹了我校近年來在學科建設、學術交流、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希望新聞與傳播學院能夠密切關注當前媒介發展與社會公共生活新型互動關系的熱點問題,把“新媒體公共傳播”作為學院學術研究和學科發展的特色,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廣泛征集觀點、凝聚共識,促進學界和業界對新媒體公共傳播問題的深度思考和意見交流。
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胡正榮教授專門通過視頻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祝賀。他指出,近年來,新興媒體不斷涌現,媒體融合日益深化。如果仍然固守傳統思維,就極有可能被時代拋棄。本次會議的主題是“傳播的共享與創新”,希望通過深度的學術研討,重新挖掘傳播的公共性,增進新媒體的普惠性。他希望與會代表能從這次學術活動中收獲思想、收獲知識、收獲友情,也收獲合作的機遇。
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焦世君與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副社長劉大年就雙方建立出版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標志著雙方今后將在相關領域展開更加密切的交流與合作。
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張舉璽教授在會上著重介紹了學院的兩個共建——“部校共建”“社校共建”情況及相關學科發展情況。他表示,目前學院進入了轉型升級的新階段,學院正在整合資源,引進和培育優秀人才,加強國際國內辦學合作,強化學院管理的科學化、制度化管理水平,改善教學科研的硬件和軟件條件。希望通過學校的支持和幫助,通過各位專家的支持與薦才,通過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早日把學院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新聞與傳播學院。
會上,Colin Sparks教授、申凡教授、單波教授、董天策教授分別作了題為《Technology&Media》《博客傳播:面向公眾的自我暴露心理解析》《價值觀念的跨文化理解——以“謙虛”為例》《網絡群體性事件,一個話語誤導嚴重的概念》的主題演講,與在場師生分享了自己在“新媒體公共傳播”領域的研究成果。同時,與會嘉賓還就“公共傳播與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等話題展開對話,深入交換意見,并提出了許多前瞻性、建設性的建議。
在六場分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新媒體與公共性”“新媒介技術與傳播生態”“公共事件與輿情”“媒介使用與社會認同”“社交媒體與網絡文化”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與廣泛交流。同時,會議還邀請到《新聞大學》《現代傳播》《杭州師范大學學報》《鄭州大學學報》《新聞愛好者》等期刊的負責人,與參會專家及新聞與傳播學院師生就學術論文的選題、寫作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作為會議的重要一環,與會專家還就《如何創建新聞傳播學一流學科》這一主題對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科建設進行了問診把脈,專家們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對學院的學科建設提出了非常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此外,與會嘉賓還參觀了由新聞與傳播學院和穆青研究中心共同承辦的穆青事跡紀念展。嘉賓們紛紛表示,穆青先生的事跡和作品跨越了歷史時空,應成為當代新聞學子學習和踐行的榜樣;專家們也對新聞與傳播學院“勿忘人民”的院訓給予了高度評價。
本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舉辦,是對學校“新媒體公共傳播”學科方向相關研究工作的一次檢驗,必將對該學科方向的發展產生較好的推動作用。(孫保營馮鑫 供稿 陳卓 攝影)

副校長王宗敏教授出席會議并致辭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董天策教授作主題演講

香港浸會大學Colin Sparks 教授作主題發言

新聞與傳播學院與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豫見鄭大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