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教授在我校“立德樹人導師學校”和“研究生名師名家講壇”作專題報告
6月20日下午,應學校邀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美國科學院、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雙院院士施一公教授為我校“立德樹人導師學校”和“研究生名師名家講壇”做《科學、藝術與結構生物學》的專題報告。副校長常俊標、研究生院負責同志、立德樹人導師學校首期培訓班的學員,生命科學學院、基礎醫學院和第一附屬醫院師生代表等500余人參加了報告會。報告會由副校長王宗敏主持。
王宗敏副校長首先代表學校對施一公教授蒞臨學校表示熱烈的歡迎。他介紹了施教授運用結構生物學、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手段,為人類攻克重大疾病難題(如艾滋病、癌癥等)方面做出的重大貢獻和獲得的主要成就。
施一公教授從宇宙與我們的生存環境開篇,為大家展現了眾多享譽世界的宇宙之圖。施教授還向大家介紹了當今生命科學的四大支柱: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他認為,結構生物學是現代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主流前沿方向,對于解決一系列生命領域重大基礎科學問題,可以幫助科學家根據疾病細胞的特殊結構設計藥物,從而更有效的進行治療,不斷提高人的生活質量。
報告會上,施一公教授還和與會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與大家共同探討了科學、社會和結構生物學與臨床應用轉化及研究方法問題。
施一公教授是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現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導,長江講座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千人計劃”首批國家特聘專家。其領導的實驗室主要運用X-射線晶體學,結合其它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方法研究生命科學的基本問題,在細胞凋亡調節機制、生物大分子機器組裝與功能、重要膜蛋白結構與機理三個主要研究領域做出了重要的原創貢獻,迄今發表SCI論文125篇,其中34篇以通訊作者發表于《自然》、《科學》、《細胞》,被SCI引用14000余次。其團隊取得的科研成果于2010、2011年連續兩次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2012年被《科學》“年度十大進展”重點引用并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施一公教授于2003年獲得國際蛋白協會頒發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2008年當選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研究員(HHM I Investigator,因全職回國而婉拒),2010年獲國際賽克勒生物物理學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杰出科學家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2011年獲華人生物學家協會頒發的吳瑞獎(終身成就獎),2013年獲得英國約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3年入選美國科學院、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雙院院士。
(攝影 趙春亮)鄭州大學版權所有,禁止非法轉載!2020-06-15 11: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