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地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歷史學院高度重視,組織開展系列活動,學習討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考古學建設講話精神。9月30日,學院召開座談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中原歷史文化學科首席專家劉慶柱通過電話對此次學習進行指導,校黨委常委、副校長、考古學科帶頭人韓國河,歷史學院班子成員、黨委委員、各黨支部代表、學科方向帶頭人及考古學科師生齊聚一堂,在集體學習的同時,暢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感想。
劉慶柱在指導學習討論時提出,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中強調:“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現在需要我們在“雙一流”建設中,一步一個腳印搞好考古學一流學科建設,使考古學更好地投入與服務于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使考古學學科在“國家認同”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韓國河指出,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基于歷史發展的厚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高度和未來世界文明發展的廣度,對中國考古學的目的、方法和意義作出了一個系統、全面、科學的論斷。鄭州大學考古、歷史學科要以此為契機,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服從國家戰略布局,下大力氣建設好中原歷史文化一流學科,以實際行動對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特質進行有力詮釋。考古學研究要緊密圍繞“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的特征,不斷加強國家層面的歷史文化研究和平臺建設;考古學人才培養要堅持以總書記所講的加強能力建設為著力點,大力加強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導向的考古學課程體系建設和考古學課程思政建設,傳承與發展好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把習總書記以史育人的思想落到實處。
歷史學院黨委書記陳可猛表示,此次學習討論使大家進一步認識到黨和國家對考古事業的重視。歷史學院肩負著中原歷史文化一流學科建設全面提升和考古學科內涵建設突破的重任,全院師生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立足中原,面向全國,放眼世界,不斷推動中原歷史文化一流學科和學校一流大學建設步伐,聚焦國家文化主戰場,闡釋弘揚以中原歷史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明,強化國家和文化認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017級本科生,已經推薦免試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讀研的魏魯珊表示,自己一定認真學習好專業知識,積極投身“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的偉大實踐。
其他與會師生代表分別發言。大家一致認為,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結合歷史學院一流學科發展實際,積極建設具有中原特色、中原風格、中原氣派的考古學科,服務于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助力河南更加出彩,努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此前,官莊考古基地臨時黨支部師生于29日晚率先集中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鄭州大學版權所有,禁止非法轉載!2020-10-01 13: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