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底學校即將迎來“十三五”收官、國家“雙一流”建設首輪驗收,9月17日學校召開了“雙一流”建設周期總結專家評議會,專家組對學校“雙一流”周期建設的符合度、達成度和建設成效給予高度評價。學科建設方面,學校構建了一流學科牽引的綜合性學科體系,學科實力和水平顯著提升,為一流大學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為進一步凝練學科特色、充實學科內涵,形成學科制高點,完成建設國家一流大學的階段發展目標。現特邀請綠色催化、資源材料、腫瘤防治與轉化醫學、中原歷史與文化、工程安全與防災、綠色高效農業等6個一流建設學科相關負責人,圍繞“彰顯特色 強化內涵 培育學科制高點”談思路、話舉措,以一流學科建設新成效助力學校一流大學建設,確保高標準通過國家“雙一流”首輪驗收。
突出傳統特色優勢 打造一流學科品牌
化學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 臧雙全
作為建校初期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鄭州大學化學學科經過60余年的建設與發展,成功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教學科研隊伍,成為教學與科研并舉、基礎與應用共進、優勢特色鮮明的品牌學科。2017年綠色催化學科進入“雙一流”建設序列之后,經歷了飛速發展,在實踐中創新,在發展中突破,為學校整體水平提升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力量。
聚焦學科優勢,改革基層學術組織,凝聚高層次創新型人才
我國是人口大國,資源和能源相對貧乏,環境問題比較突出,發展綠色催化技術對于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鄭州大學綠色催化學科是由化學和化工兩大學科交叉融合而誕生的新興學科。為構建具有鄭大特色的學科知識體系、研究方向和組織架構,學校重新整合資源,成立了綠色催化研究中心,并以吳養潔院士帶領的傳統優勢學科為基礎,以科學研究為主體,通過“理論-材料-調控-工藝”的框架結構,確立了4個各具特色又相互聯系的學科建設方向,深刻體現了綠色催化學科的本質內涵。
2019年—2020年,化學學院根據學術研究方向重新規劃整合,實現二級單位組織架構全面改革,凝練了學科特色,促進了學科交叉融合。在各個學科優勢方向上分別設立研究所,每個研究所設首席顧問、所長和支部書記等職位,建立起“八所一系一中心”的新型二級單位組織架構。
2019年,綠色催化學科獲批“功能分子綠色構建與應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進一步提升了學科引進國外智力資源層次,促進了高水平的國際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針對本學科高層次科研人才缺乏的現狀,學院與國內外各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尤其與部省合建對口合作高校開展廣泛合作,共享高層次人才資源,推動學科人才匯聚。
注重本科教育,提倡科教融合,培養高質量復合型人才
學院始終以本科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構建了具有學科特色的“三全育人”體系。近年來,圍繞人才培養這一中心,在提升硬件水平的基礎上,加強制度建設與教學獎勵,厘清了人才培養工作的任務分工與職能邊界,有效引導教師開展教學、投入教學、服務教學。充分發揮“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優勢,建立“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多重導師體系,全方位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和教育。在提升理論教學水平的同時,持續推行本科生參加科研訓練制度,設立科創基金對項目予以支持,并建立“完善制度、重視過程、不惟成果、鼓勵先進”的評價機制,在科教融合和培養創新型人才方向上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2020年化學專業的錄取分數線超出一本線91分,在全校基礎學科中排名第一,體現了社會各界對鄭大化學本科教育的高度認可。
學科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持續謀求發展轉型,研究生培養規模穩步增長,招收博士研究生從2015年的17人增加到2020年的44人,碩士研究生從234人增加到300人。目前,在讀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比例接近2:1,標志著學院由教學科研型向科研型的成功轉變。在擴大培養規模的同時,研究生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也在逐步提升。近五年,研究生作為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一區期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210篇,有8篇論文獲評河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8篇獲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面向“十四五”,面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新要求新挑戰,學院將順應發展趨勢,以更廣闊的國際化人才培養視野,持續推進人才培養內涵建設和學科特色建設,以省部共建、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為發展契機,牢牢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和一流大學建設機遇,協同推進“招進來”與“走出去”,推動人才培養質量再上新臺階。
瞄準應用研究,促進成果轉化,全力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綠色催化學科圍繞發展前沿,強化基礎研究,發表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高水平論文,其中中科院一區論文486篇,SCI論文1500余篇,論文成果主要集中在過渡金屬和有機小分子催化劑、有機硫電化學催化轉化、金屬團簇催化功能材料和新型工業催化劑等方面,標志著綠色催化學科4個特色方向的初步形成和高水平學術隊伍的逐漸完善,力爭在“十四五”期間發展成為具有鄭大特色和廣泛國際影響力的交叉學科。
學科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基于國家中西部經濟建設的戰略背景,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扎實推進與企業的實質性合作,積極引導和支持科學研究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亟需的領域,開發新技術,實現產業化應用,授權發明專利109項。
比如苯選擇加氫制環己烯技術,我國早期使用日本生產線,其催化劑的制備關鍵技術始終處于保密狀態,嚴重制約了我國企業的自主發展。為解決這一難題,劉仲毅教授團隊自主創新,開發出我國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苯選擇加氫綠色催化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實現了由完全受制于人到獨立自主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跨越。此外,高性能微球鈦硅分子篩催化劑綠色制備技術,免底涂高端聚氨酯密封膠技術,食鹽半成品的化學、物理聯合凈化綠色工藝,鄰苯類酯加氫制綠色增塑劑技術,合成氣/熱解氣單段等低溫甲烷化技術,煤制合成氣制低碳醇催化技術等均成功產業化,在推動科技進步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化學學院副院長臧雙全

臧雙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鈦硅分子篩和綠色催化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