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底學校即將迎來“十三五”收官、國家“雙一流”建設首輪驗收,9月17日學校召開了“雙一流”建設周期總結專家評議會,專家組對學校“雙一流”周期建設的符合度、達成度和建設成效給予高度評價。學科建設方面,學校構建了一流學科牽引的綜合性學科體系,學科實力和水平顯著提升,為一流大學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為進一步凝練學科特色、充實學科內涵,形成學科制高點,完成建設國家一流大學的階段發展目標。現特邀請綠色催化、資源材料、腫瘤防治與轉化醫學、中原歷史與文化、工程安全與防災、綠色高效農業等6個一流建設學科相關負責人,圍繞“彰顯特色 強化內涵 培育學科制高點”談思路、話舉措,以一流學科建設新成效助力學校一流大學建設,確保高標準通過國家“雙一流”首輪驗收。
積極融入黃河國家戰略 助推一流學科內涵發展
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郭進軍
“黃河寧,天下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工程安全與防災學科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重要精神,緊密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和重大基礎設施安全需求,保障黃河安瀾,開展基礎設施安全防護科研和人才培養,在基礎工程水災害致災機理與防護、地下管網災變防控、纖維聚合物復合材料及結構性能、城市洪澇模擬與預警預報、流域水資源優化調配以及水環境治理、黃河水利科技史等方面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一、內培外引,培育一流師資隊伍
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鍛造出一支以全國先進工作者王復明院士為首、左其亭教授領銜、凝聚了吳澤寧等寶鋼優秀教師、中原教學名師等一大批教師為典型的“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他們潛心教書育人,深受廣大學生愛戴。
采取內培外引策略,逐步加大優秀人才培養力度,形成學科人才梯度發展空間。設立學科杰出青年教師培育基金、學科優秀青年教師培育基金,著重培養有潛力的中青年人才。依托一流學科重點建設專項,凝練學科核心研究方向,組建具有競爭力的青年創新團隊。厘清學科專任教師優勢特長,結合學科發展規劃,實施青年教師托舉計劃,全面提升師資隊伍教學和科研水平。經持續培育,學科新增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中原教學名師和青年拔尖人才等共4人。
依托學校學科特聘教授計劃和“528”千人計劃,強化高端人才、高水平科研團隊培育和引進計劃,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積極推進兼職PI團隊建設,搭建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全面提升學科在研究領域內的影響力。現已形成3支以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為帶頭人,以優秀中青年博士為骨干的兼職PI團隊。
發揮學科優勢,采用線下線上多種形式,進行以人才政策和教師教育為主題的青年學者國際論壇,面向全球招聘優秀人才。組織專業人員,宣傳高層次人才引進、青年優秀人才以及師資博士后進站等人事政策。此外,通過學科成員外出調研、出國訪學、參加學術交流等活動,加大學科優勢宣傳,多渠道、全方位介紹學校人才政策,深入落實人才強校工程。
二、德才并育,培養一流創新人才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緊緊圍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工作思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守初心、擔使命,建立招生培養協同、教學思政協同、教師學生協同、教學科研協同以及學校社會協同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夯實人才培養的“打底工程”。
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依據科學性原則、國際化原則、一級學科原則、碩博貫通原則、課程精簡原則,響應黃河發展戰略,實施科學彈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將人文素養提升、國內外專家學者講座、博士研究生助教、實踐教育等納入培養方案,同時將思政教育寫進課程教學大綱,完善了理論培養體系。在教育教學理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與應用,獲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
實施優秀生源激勵政策的研究生招生制度,進行思想政治素質和心理健康考核,有效提升生源綜合質量。實行研究生導師資格動態認定機制,以成果績效導向確定招生資格,取消博士生導師資格終身制;組建工程博士指導團隊,聘任一批高水平校外導師聯合指導,構建產學研一體化培養模式。
科教融合,重視創新實踐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建設。實施專業學位碩士不少于1年的基地學習制度,現已簽約了15個研究生培養基地。先后建立了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中國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等基地和工作站,并獲批全國示范性水利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創新培養基地。搭建交叉協同培養模式,切實提升解決重大工程問題和重大技術難題的實踐能力。
拓寬國際交流渠道,加快國際化人才培養步伐。設立專項經費支持學術交流活動,鼓勵研究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短期國外高校訪學,與英國拉夫堡大學、美國代頓大學簽訂聯合培養雙學位研究生協議,定期組織赴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開展暑期交流訪學,加大國際博士留學生招生力度;推進全英文課程體系建設,提高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
三、精準突破,產出一流科研成果
聚焦國家科技發展規劃戰略,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結合一流學科建設思路和布局,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精準定位流域水環境與水生態、濱黃工程安全與防災、黃河文化傳承等關鍵科學技術問題,開展多學科協同研究,形成具有行業影響力的科研成果。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見證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頑強拼搏的奮斗歷程。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重大戰略為背景,針對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以及弘揚、傳承黃河文化的迫切需求,充分發揮水利工程學科與古文獻學科交叉研究的優勢,打造跨學科綜合性研究模式和科研平臺,在獲批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提供政府決策咨詢、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等方面貢獻積極力量。圍繞傳承黃河文化發表的理論文章,被人民網、光明網、中國政協網、中國社科網以及河南省人民政府網等網站廣泛轉載。
地下管道隱蔽病害精確診斷與非開挖修復系統技術。針對我國地下管道災變防控防治難點,提出了基于電磁、聲波、管內攝像等多種無損檢測技術的地下管道隱患多指標精確識別技術,解決了管道外部隱蔽病害識別難題;提出了地下管道外部修復理念,配置了環保、早強、耐腐蝕的地下管道修復高聚物材料,研發了地下管道不停輸非開挖修復高聚物注漿技術,開發了高聚物注漿與紫外線光固化復合修復技術及裝備,實現了管周和管身病害整體非開挖快速處置。該項技術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地管道檢測修復與應急搶險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并榮獲2018年度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多泥沙河流水質水量一體化配置與調度關鍵技術。圍繞污染物產生及遷移轉化、流域水質水量一體化配置調度的重大科學問題和實踐難題,創新了流域水資源綜合價值量化方法,提出了基于生態經濟學的水質水量聯合分配模型框架;提出不同時間步長嵌套的控制方法,創建水質水量總量與調度過程實時嵌套技術,構建了新一代的流域綜合管理平臺工具。實現流域取水—用水—耗水—排水(污)全過程的動態耦合控制,破解了河流水質水量一體調配過程耦合的技術難題。該研究成果在祖厲河流域等地綜合治理規劃及水量分配方案中得到應用,榮獲2019年度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流域整體調控-水體原位凈化-河段分類修復”全尺度生態水系構建技術。針對強人工干擾流域環境流量不足、水質不能穩定達標、生境狀況單一、水生生物多樣性差等水生態問題,突破了強人工干擾流域水資源優化調配、多閘壩流域環境流量整體調控等關鍵技術,增加了河流水環境容量;創新集成了以“原位生態凈化-微生境改善-生物多樣性恢復”為核心的混合污染型河流“強凈—恢復”技術,促進了流域水環境質量提升與功能恢復;提出了“水質改善—功能恢復—自然均衡”不同類型的生態水系構建技術模式,實現了流域治理從粗放型到有序化轉變。在以上技術和模式形成的基礎上,集成形成了強人工干擾河流“流域整體調控—水體原位凈化—河段分類修復”全尺度生態水系構建技術體系,為我國北方流域全面開展生態修復提供了科技技術保障,在河南省、山西省等地區得到應用,環境和社會效益顯著,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四、銳意改革,搭建一流學術組織
落實學校關于所、系、中心基層學術組織改革與建設的指導意見,以提高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為導向,整合水利、土木等相關學科優勢資源,建設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地下工程研究院學術組織治理體系。
研究院下設研究所、專業系、實驗中心和行政管理等二級并行運行機構。立足一流學科建設方向,響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彰顯學科優勢特色,組建研究所和專業系。研究所成員由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等相關校內學院專任教師和校外聘任人員組成。校內專任教師根據雙向選擇的原則,有序進入研究所,以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整合科研力量,逐步形成了方向明確的科研團隊和結構合理的課程團隊。承擔國家重大科研課題,突出優勢科研方向,有計劃培育和推進高水平科研成果產出,顯著提升學科科研水平。同時根據學科發展目標,制定師資隊伍建設規劃,促進青年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郭進軍

吳澤寧教授主持的《多泥沙河流水質水量一體化配置與調度關鍵技術與應用》獲2019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鐘燕暉教授主持的《水泥路面、機場道面與高鐵無砟軌道隱蔽病害快速診治成套技術》獲2019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