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組織七萬余名師生同上新中國史思政大課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和“大思政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共中央關于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的部署安排,教育部社科司與人民網聯合舉辦了“同上‘四史’思政大課”活動。
根據活動安排,5月9日下午,全國大學生“同上‘四史’思政大課”第二講——“新中國史思政大課”在線舉行。天津師范大學王雪超副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張志丹教授、復旦大學肖存良副教授分別以《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新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新中國國家建設的歷程和偉大成就》為主題,帶領全國大學生回顧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創造的輝煌成就,解讀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內核。鄭州大學七萬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全體教師,分別在教室、報告廳、實驗室、宿舍等場所統一聆聽了課程。
課程結束后,大家一致認為:此次課程思想深刻,內容豐富,舉例生動,系統講解了新中國史,讓我們對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到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和曲折發展;從改革開放的起步與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到深化改革開放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70多年的新中國史,是一部黨領導人民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不懈奮斗的歷史,也是不斷探索和深化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歷史。
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2020級研究生張瑞宇說:“新中國成立七十余載的征程,是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的征程,是前途光明,未來輝煌的征程。無數先輩用汗水、鮮血、忠誠和奉獻精神譜寫了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贊歌,繪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奮斗畫卷。身為一名年輕的黨員,學習新中國的發展史能讓我更加堅定服務班級、服務社會的決心,向模范看齊,提升自己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增強自己的愛國熱情,為祖國的發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馬克思主義學院2020級國際關系專業本科生艾妍秀表示,歷史是教科書,我們如今的美好生活,都是當年一群群有志青年,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犧牲換來的。在黨的各個歷史時期,在那樣艱苦的時代背景下,前輩們挺身而出,披荊斬棘。歷史無不沉淀為精神,精神無不是歷史的,我們所學習的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等等,在當下依然能夠激勵我們前進,是先輩們用汗水和鮮血澆筑的中國力量。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歷史際遇。我們要學黨史以勇擔責,為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鄭州大學高度重視此次活動,校黨委副書記吳宏陽此前主持召開專題協調會,對此次工作進行安排部署。黨委宣傳部、黨委學生工作部、黨委研究生工作部、教務處、網絡管理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單位精心組織、認真準備、通力合作,確保活動順利開展。隨后,學校將按照教育部統一安排,有序進行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其他課程學習,并于課程結束后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林賽賽 撰稿)
豫見鄭大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