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2日 河南日報 第10版
6月15日,省委宣傳部在鄭州舉行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列理論研討會。會議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個結合”的重要論述,高質量推進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計劃,推動河南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校黨委常委、副校長韓國河參加會議并做了題為《構建有中原特色的考古體系》的發言。《河南日報》理論版對該會議發言內容摘編刊發。
構建有中原特色的考古體系
韓國河
結合百年來中國考古的發現和研究,河南考古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的搖籃。1921年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發掘,標志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1928年開啟的安陽殷墟發掘,不僅為先秦史確立了界標,也奠定了中國考古在世界考古中的地位。
展示了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主線。新密李家溝、新鄭裴李崗遺址提供了華北地區舊、新石器時代過渡和農業起源、定居出現的關鍵佐證。靈寶西坡、北陽平遺址、鞏義雙槐樹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聚落群展示了最初的國家文明形態。偃師二里頭夏都、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殷墟都城、西周洛邑和東周王城奠定了華夏文明的根基。
揭示了中華文明的核心特質。龍山時代,中原地區城址林立、文化樸實,呈現出重視生民、不尚鬼神、務實執中、兼容并蓄的特點;夏商周時期,在融匯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以宮廟建筑、公墓邦墓和發達的青銅禮樂器為代表的禮樂文明,構成了中華文明的基本底色;秦漢以后形成了政治和文化多元匯聚、定于一統的國家文化,成為區別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核心標志。
河南今后的考古工作,應努力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構建有中原特色的田野考古技術科學體系。河南有條件、也有能力廣泛吸收世界考古的先進方法和技術,多學科融合,構建自身特色的考古技術體系,為“全息考古”打下堅實的科學化基礎。
圍繞禮器、文字、都城和陵寢等重要遺跡遺物,重點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主脈和基因。聚焦“中華文明根系研究”“黃河文化”等重大課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形成一批科學闡釋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重大考古成果。
打造有中原特色的文物考古創意文化,展示考古服務人民生活的獨特魅力。在考古發現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和社會需求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考古學服務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行走河南·讀懂中國”需要進一步發掘河南文物考古中的特色元素,打造中原特色文化創意品牌。
持續培養具有中國根基、國際視野的考古人才。鄭州大學等6所學校都有考古、文博專業和相關學位點,今后河南考古應該成為匯聚和培養一流考古人才的主陣地。
媒體鏈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2-06/22/content_573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