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拓展“尋訪總書記足跡、牢記領袖囑托”暑期行走大思政實踐活動成果,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更加緊密結合起來,認真上好秋季開學思政第一課,9月15日晚,河南省2022年秋季開學思政第一課在河南農業大學開講。此次活動由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中共河南省委教育工委、河南省教育廳主辦,鄭州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承辦,河南教育報刊社、河南省教育網協辦。學校全體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全校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7萬余人線上同上思政課。
本次課程以“追尋足跡看我壯麗河山,牢記囑托踐行立德樹人”為主題,由“河”、“山”、“樹”、“人”四大篇章組成。河南大學劉嘉堯、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張珺倩、河南農業大學劉寧靜、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候麗羽等四位思政教師授課,鄭州大學學生高樂巖、程思源等作為學生代表在現場參加課程。從黃河之畔的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講到大別山麓的紅色記憶,從泡桐樹下的焦裕祿精神講到習近平總書記南陽考察,以社會生活為課堂,以火熱實踐為素材,為青年學生播撒了理想信念的火種,匯聚了磅礴的青春力量。
觀看課程后,鄭大師生一致認為,此次課程內容豐富有趣,加深了師生們對中原大地壯麗河山、燦爛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展現了中國精神,凝聚了青春力量,擦亮了時代底色,進一步加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對實現中華族偉大復興充滿信心。
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田向勇認為,“尋訪總書記足跡、牢記領袖囑托”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是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的重要資源。實踐活動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是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從抽象回到具體、從空洞回到現實、從文本進入大學生內心,外化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方法。在課堂講授和社會實踐中啟發大學生思考紅色政權是怎么來的、新中國是怎么來的、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觀看開學思政第一課,令人倍感振奮,備受鼓舞,自己一定會把學習成效落實到教學中去,使學生真正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飽滿的激情、青春的朝氣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2021級輔導員晉淑靜說:“‘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青年學子的殷殷囑托。暑假返鄉的鄭大學子,跟隨總書記的腳步,走向了河流,走向了山林,走向了傳承。比山更巍峨的是脊梁,比美景更動人的是精神。大別山是革命的山、英雄的山、奮進的山!英雄的精神融入了河山,隨血脈流轉,薪火相傳,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中國精神,為我們指引前行的方向。我們每個人都是千千萬萬奮斗者中的一員,作為一名輔導員,我也將自覺用實際行動踐行立德樹人,做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從幼時長輩們追求的吃飽穿暖,到現在大多數人民實現吃好穿好,參與和共享著新時代的生態與社會文明建設成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離不開老一輩的付出和犧牲,離不開人民群眾的艱苦奮斗,更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李賽磊說,“作為新時代的研究生,我們在享受新時代相對美好的生活的同時,也要明晰國家的‘內憂’和‘外患’,在以后的學習和科研中,常懷家國情懷,牢記‘國之大者’,提升自己更好的服務祖國的能力水平,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看我壯麗河山,是歲歲安瀾的幸福之河,是河南蘭考的焦桐如柱,是紅旗不倒的大別山麓,是永續向北的丹江清水。跟隨課堂上一個個紅色故事,感悟模范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愛,踐行‘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堅定諾言;傳承守好一渠清水,顧全大局、勇于開拓的奉獻精神。今后的我們,一定要堅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執筆之手譜寫初心使命之主旋律,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不必有我’的態度扛起青年責任,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之中,更好更穩地接過前輩們手中的接力棒,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物理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閆盼說。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20級本科生郭豪陽說:“觀看此次開學思政第一課,對我而言,更像是參與了一場追尋領袖足跡的旅行。‘人無精神不力,國無精神不強’,帶著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學習、踐行、弘揚、傳承紅色精神是屬于我們的一堂永恒的必修課。櫛風沐雨鑄輝煌,百尺竿頭再攀登,在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在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更應牢記領袖囑托,感悟思想偉力,爭做時代先鋒!”
教育學院2022級本科生張展新說:“秋風吹過的金色麥田,是喜悅和豐收的代表。新中國成立至今紅色精神不斷蔓延繼承。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王進喜,雷鋒,孔繁森為代表的中國人自強不息,砥礪奮進,以生命赴使命,以熱血鑄忠魂,在歷史上寫下了不凡一筆。如今,從北斗環繞到嫦娥探月,從神州啟航到天舟建設,中國保持這探索與創新之心,展現了非凡的實力與自信。青年人拳抱古今,覆過薄冰,身似山河挺脊梁,心如玉壺冰高潔,是新時代是活力,是中國夢之動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爭做時代有為人,為自己,為祖國,為時代創造價值。”(鄧冉 整理)

鄭州大學學生在現場參加思政課

教師觀看思政課

學生在宿舍觀看思政課

新生在家中觀看思政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