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開啟國家發展新篇章。鄭州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走在全國前列,樹立河南標桿,進入一流大學建設序列,成為部省合建高校,確立“三步走”發展戰略,高標準完成一流建設首個建設周期各項任務,進入全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新階段。回首這十年,學校緊緊圍繞“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核心要求,在人才培養、師資建設、學科建設、科研創新、社會服務、開放辦學、大學治理等方面交出了一份非凡的答卷,度過了開拓、奮進、跨越的十年。接續奮斗啟新程,繼往開來書華章,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現推出“鄭大這十年”專欄,邀請各單位圍繞本單位或主管領域話收獲、談未來,助推學校“雙一流”建設實現新提升、開創新局面,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氛圍。
筑牢學科平臺基礎,支撐一流大學建設
——鄭大這十年之學科平臺建設
學科與重點建設處 研究生院
這十年,鄭州大學立足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辦學定位,緊抓發展機遇,突出學科建設龍頭地位,遵循“平臺-人才-學科”發展邏輯,把握國家“一省一校”“雙一流”“部省合建”等重要發展契機,善用河南省“重點培育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省長工程”“省重點學科”等項目資源,發揮學校“人才學科”“基礎與新興學科”“優勢特色學科”“學科重點專項”等項目作用。以學科優勢增強、特色突出,人才隊伍能力彰顯為目標,以完善學科建設體制機制和優良學科文化體系為抓手,開展學科布局,構建學科生態體系。建強學科知識與組織雙體系,推進組織化實施和高端化重塑,構建學科與平臺協調發展模式,筑牢一流大學建設發展的學科基礎。
這十年,以一流學科建為引領,布局適應“雙一流”建設的學科體系和組織架構。立足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辦學理念,圍繞河南資源優勢與發展需求,經久凝煉,以“大材料、大工程、大醫學、大文科、大農學”等學科集群體系形成為目標,在文理工醫農等學科門類布局一流建設學科,在第一輪“雙一流”建設中,重點建設“腫瘤防治與轉化醫學、綠色催化、資源材料、工程安全與防災、中原歷史文化、綠色高效農業”6個一流學科。依托一流建設學科,跨學院、跨一級學科設立資源材料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色催化研究院、醫學科學院、中原歷史與文化研究院、地下工程研究院、農學院等一流學科研究院,推動學科、科研及研究生培養一體化建設,探索適應學校轉型發展的學科組織模式。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布局中,以一流學科建設為核心,推動學科體系重塑,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學科發展基礎,強化一流引領、學術導向,布局建設可持續發展的“361”三層級學科體系。持續設置3個世界一流建設學科,打造學科高峰;建設6個一流培育與支撐學科,接力創建一流;加強1批基礎學科建設,筑牢學科整體發展根基。
這十年,動態調整學位授權點,優化構建與“雙一流”建設相匹配的學位授權學科體系。學位授權點進一步優化,新增10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3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10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自主設置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撤銷1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學校現有12大學科門類,各學科門類均衡發展;學位點布局完備,有3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5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8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先后兩批學位點完成自我評估,參與評估的19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博士專業學位點、5個碩士專業學位點、17個工程碩士領域全部合格。48個一級學科參加第四輪學科評估,涉及9個學科門類,43個參評學科上榜,在全國高校排名第13名。其中B+類學科7個、B類學科7個,較前次評估皆有較大進步。鄭州大學積極參與第五輪學科評估,46個一級學科參與,以評促建,有望取得新突破。
這十年,聚焦創新高地建設,打造科技創新力量和多學科交叉與協同創新平臺。獲批并建成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成為第七個國家超算中心,創新了科技部超算中心建設模式,主機系統持續計算性能居國際同期前列,圍繞人口健康、糧食作物基因育種、環境污染防治等河南具有優勢的國家戰略等方面開展超算服務。成立并運行現代分析與基因測序中心,瞄準大科學中心建設,購置冷凍電鏡、球差電鏡、高端流式細胞儀等大型科研設備,打造高水平分析、測試公共平臺,提高大型設備使用效率和共享水平。落實河南省建設國家創新高地決策部署,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牽頭組建中原關鍵金屬實驗室、黃河實驗室、嵩山實驗室、龍門實驗室、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天健先進生物醫學實驗室、平原實驗室等7家河南省實驗室。聚焦河南地方主導特色產業,強化資源整合,組建優勢學科隊伍,凝煉前沿研究方向,主動融入14個企業及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與多家單位聯合申報組建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超短超強激光平臺,籌建河南伏牛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觀測研究站。
這十年,國家重點實驗室取得突破,高層次科技創新平臺布局更趨合理。強化國家級科研平臺培育建設,新增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實現了鄭州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零的突破;獲微納成型技術、地下基礎設施非開挖技術等6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獲批資源材料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獲批互聯網醫療系統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重大基礎設施檢測修復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綠色選冶與加工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獲批輕量化及功能化高分子成型與模具、功能分子綠色構建與應用2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目前擁有橡塑模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13個,材料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1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及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7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
這十年,堅持學術導向的學科建設機制,基礎研究實力、學術產出和學術影響力顯著提升。學校整體ESI排名由2012年的1497位提升至359位,年均進步114位,目前進入全球前0.549‰,全國高校排名28位。新增全球排名前1‰學科3個、全球排名前1%學科10個。化學、臨床醫學、材料科學3個學科進入全球ESI排名前1‰,化學、臨床醫學、材料科學、工程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神經科學與行為學、免疫學、環境與生態學、物理學、社會科學總論、計算機科學、農業科學14學科進入全球ESI排名前1%。目前,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全球510位、22個學科上榜,8個學科領域進入世界前100位;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全球排名201-300位、國內排名27-40位,21個學科上榜,7個學科進入世界排名前100位。Nature Index(自然指數)年度榜單中,全球排名98位、國內高校排名27位。
展望未來,持續加強學科與平臺建設。建成支撐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學科體系,綜合性學科門類優勢持續保持,有力助推國家創新高地和一流大學建設。學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面向經濟主戰場的融入度明顯增強,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解決“卡脖子”問題的攻關取得突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貢獻度充分彰顯。學科方向更加凝練,特色更加突出,優勢更加凸顯,國際學術影響力和綜合實力持續攀升。匯聚國家和區域戰略科技力量的創新平臺支撐能力實現質的躍升,建成若干學科高峰,支撐學校國家創新高地和一流大學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