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由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黃河考古研究院聯合舉辦的“夏史探原——歷史與考古學者之間的對話”學術研討會在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舉行。河南省文物局局長任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鄭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韓國河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許宏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袁廣闊教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嚴志斌教授、程浩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陳立柱教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張光輝研究員等專家學者參會。
任偉代表河南省文物局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他指出,黨和國家對夏文化研究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考古學者要承擔考古學責任,推動夏文化深入研究。
韓國河代表鄭州大學對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祝賀。他指出,夏代歷史文化,是中國上古史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中華文明研究的重大課題。立足考古,結合傳世文獻、出土文獻,推動多學科交流合作,對于夏史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劉慶柱作《為什么要談“夏文化”?》的主題發言。他指出,夏代是最早的王國,是研究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斷裂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研究夏文化要將歷史文獻與考古材料相結合,進行相互佐證。要了解國家、國性,將國家文化與族群文化相區別,在了解各學科發展特點及明確各學科內涵的前提下開展多學科合作。研究夏文化對促進各學科發展,研究中華文明起源,證明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斷裂,奠定“國家認同”的思想基礎,形成中華民族歷史的核心價值觀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與會專家圍繞夏文化、夏代都邑、夏代的相關史料等學術論題先后報告。
許宏作總結發言。他指出,考古學雖是一級學科,但屬于大的歷史學范疇。考古學擅長的是長時段的考古學文化觀察,并不是具體歷史事件的分析。歷史真相只有一個,可以多元闡釋。夏文化研究的關鍵是“夏”的定義。大家應共同思考考古遺存和歷史文獻中的夏如何對應看待的問題。考古學家和文獻學者應首先做好本職工作,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合作。
劉海旺致閉幕詞。與會學者參觀了鄭州大學科技考古實驗室、文物陳列室,并于現場交流討論。

“夏史探原——歷史與考古學者之間的對話”學術研討會在鄭州大學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