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鄭州大學人民醫院袁慧娟教授團隊研究發現了腸道菌群與DSPN之間的因果關系,并通過RCT研究論證了菌群移植治療DSPN的新策略。最新研究成果以題為“Gut microbiota modulate distal symmetric polyneu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的學術論文發表在期刊Cell Metabolism上。袁慧娟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張晨虹與趙立平教授、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張發明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鄭州大學人民醫院楊俊朋博士、楊雪麗碩士,上海交通大學吳國軍博士作為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SPN)是最常見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其致殘率高,發病機制復雜,干預措施亦有限,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揭示DSPN的機制,尋找治療新靶點。本研究中,首先比較了DSPN患者與糖尿病(DM)患者及健康(NG)個體腸道菌群特征的差異,發現DSPN患者腸道菌群中產SCFA的ASVs水平下降,產LPS的ASVs水平升高。然后將DSPN患者、DM患者及NG個體的腸道菌群分別移植給抗生素清除腸道菌群的db/db小鼠,發現移植了DSPN患者菌群的小鼠由于腸屏障功能受損、抗原負荷及系統炎癥反應更嚴重,因此出現了更嚴重的周圍神經病變表型。研究證實失調腸道菌群在促進DSPN發生發展中有因果貢獻,腸道屏障功能障礙、抗原負荷及全身炎癥反應加重可能是腸道菌群介導DSPN發病的潛在機制。
研究團隊進一步開展了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研究,招募三個月以上常規治療無效的難治性DSPN患者進行菌群移植治療。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組相比,將健康供體的腸道菌群移植給DSPN患者后,神經病變顯著改善。通過對供體菌群移植物及受體移植前后菌群進行宏基因組測序、并組裝高質量腸道細菌基因組,發現菌群移植顯著改變了DSPN患者腸道菌群結構,與周圍神經病變癥狀改善相關的腸道細菌通過豐度共變化分析劃分為攜帶更多有益功能基因的生態功能群guild 1和攜帶更多有害功能基因的guild 2。菌群移植后,DSPN患者腸道中guild 1的增加和guild 2的減少,可能通過修復腸道屏障功能、減輕全身炎癥反應,從而改善DSPN。當移植物和DSPN患者移植前菌群之間腸型相匹配時,移植后患者腸道中guild 1和guild 2的變化更明顯,DSPN相關癥狀的改善也更顯著。
原文鏈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sd/article/S1550-4131(23)0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