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刊發我校歷史學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先生理論文章《中華文明認定標準與發展道路的考古學闡釋》,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為獨立署名單位。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章認為,都城實際上是文明諸要素之中的集大成者,構成文明的四大要素中的文字、城市、金屬器、禮器與禮制建筑,在考古發現中主要集中于都城遺址。同世界其他文明以金屬器、文字、城市為文明起源的主要標志有所不同,考古發現的禮器、禮制建筑遺址等反映社會禮儀的物化載體,可以作為中華文明起源更為獨特的認定標準。從中國古代都城選址、宮城位置、從宮廟并列到“左祖右社”的變化,從都城由“雙軸線”到“中軸線”的發展等物質文化要素,可以探索中華文明發展的文化基因。中華先民及其后人在歷史發展中形成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包容特質的祖先認同、家國一體、家國同構、國家認同傳統,是中華文明 “日用而不覺” 的文化基因,也是中華文明延續五千多年不斷裂的根本原因。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最高刊物,代表了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水平,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一面旗幟,也是海外了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狀況的重要窗口。本文是近年來劉慶柱先生以鄭州大學為署名單位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的第三篇文章,為鄭州大學考古學科的優勢特色提升提供重要助力,同時進一步明確了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