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來自鄭州大學不同學院的學生組成“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奔赴盧氏縣,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特色,開展實地調研、法治理論宣講、紅色尋訪、墻繪宣傳、愛心支教、教育關懷及文化藝術下鄉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
實地尋訪紅色文化,普法共建和諧社會
跨越300多公里,隊員們正式踏上了盧氏土地,分批抵達各自的實踐目的地,在當地負責人的帶領下參觀盧氏縣,了解盧氏縣脫貧攻堅的曲折道路,感受濃厚沉重的紅色文化底蘊,同時實現自我成長,提高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鄉村振興,法治同行。由法學院組成的小分隊來到官道口鎮,利用自身所學知識進行普法宣講,推動當地居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進程,讓法制觀念和法律知識深入人心,以法護航助力鄉村振興。

激活紅色文化資源,為鄉村振興賦能。在中共盧氏縣委誕生地舊址紀念館、馬灣村紅色教育實踐基地、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等地,來自網絡與安全學院的隊員們進行參觀學習、開展黨史教育、緬懷革命先烈,感悟盧氏紅色革命的內涵,傳承紅色基因。

網絡與安全學院21級本科生張琦同學有感而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我在參觀盧氏縣紅色教育基地時最深的感受。一幅幅泛黃的照片、一件件珍貴的文物,讓我們認識了一位位為光明而戰的英烈們,他們用青春和熱血譜寫了一曲時代的凱歌。我不禁為紅軍戰士們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所折服,也深深感嘆“我是干部我先上”的抗洪搶險精神和“拉一把站起來”的新時代扶貧精神能在這片紅色土地上蓬勃發展。”

星火課堂助力成長,支教服務點亮未來
鄉村教育的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希望所在。在盧氏縣興賢里街道辦事處和共青團盧氏縣委聯合組織開展的“星火課堂”上,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小分隊隊員們將特色課程、手工制作和心理小游戲等活動融入課堂,將知識灌輸和興趣培養有機結合,幫助小朋友接納新鮮事物,鼓勵他們探索自身特長。“淺予深深,長樂未央,”隊員們以小我之能量助力孩子們的發展和成長。

為深入了解搬遷后社區青少年受教育情況,對少年兒童進行重點關懷和“多對一”“一對一”結對幫扶,化工學院實踐隊隊員在老師的建議下,采取組隊家訪的方式,分別與家長和孩子進行溝通。在深入了解情況并征得雙方同意后,隊員們確定了幫扶對象,為后續線上的長期陪護奠定良好基礎。

2021級水利與交通學院本科生李秋葉同學分享了自己的感悟,“這次盧氏縣支教讓我在真正付出之后實現了自我的價值,也認識到一次的支教僅僅是責任感的體現,但并非責任感的實現。要真正實現我們的社會責任,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努力,需要更多的人前赴后繼來到這里,將支教事業傳遞下去,將愛心留存下去。雖然幾次支教教課的時間,并不能給孩子們帶去多少知識,但是我知道,我們建立了友誼,收獲了感情。我們的支教給他們帶去了不僅僅是快樂,更多的是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

主題墻繪扮靚鄉村,學踐結合激發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在獅子坪村,美術學院實踐小分隊的隊員們發揮專業所長,用色彩記錄當地的風土人情,將黨史教育融于墻繪設計,以更加生動的方式開展宣傳。一幅幅生動有趣的墻繪彰顯了鄉情鄉韻,為鄉村振興增添了靚麗色彩。
建筑學院與化工學院實踐小分隊在興縣里社區農貿市場的墻面上勾勒墻繪,用跳動的畫筆,繪出鄉村的美麗天地。一位六旬奶奶被“市井”主題的墻繪上的文字所觸動,主動提出幫助改進墻繪細節,在繪畫過程中講述當地風土人情、社區里的教育現狀和盧氏縣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隊員們也因此了解了更多社區里的情況。

在這樣的氛圍下,化工學院赴盧氏縣實踐小分隊2021級成員常思然同學有感而發,“來到盧氏縣,來到興賢里,我切身感受到脫貧攻堅對當地居民生活帶來的巨變。我們通過畫筆傳遞青春力量,在白墻上留下屬于我們的記憶,為鄉村新風貌鋪就新畫卷。墻繪不只是表面的靚麗、鄉村的美化,更是對鄉村的宣傳和推動。美麗鄉村,我們正在行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隊員們在學院老師的指導下,分組協作、默契配合,將自己所學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中,為鄉村帶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墻繪作品不僅改善了村容村貌,也加強了青年學生與鄉村的聯系,幫助隊員們專業技能和審美素養的提升,激發青年學子走進基層、服務民生的動力。
“社會是最好的實踐課”,實踐團從實踐中拓寬知識的廣度和深度,親身感受到鄉村振興的成果,并通過實地調研、法治理論宣講、愛心支教等實踐活動,親身感受到盧氏縣從“貧至深”到“變至切”的巨大變化。未來,同學們將進一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努力奮斗,堅定前進信心,躬身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