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一生都有許多夢想,如果其中一個一直不斷地“攪擾”著你,那剩下的就僅僅是行動了。而用行動去無限接近夢想,是任品金一生都在踐行的事。
作為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首任院長,她是醫院的拓荒者、奠基人,在艱難條件下,懷著一份醫者的仁心和責任,帶領鄭大三附院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為醫院各項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從醫60余年,任品金始終致力于守護中原大地的婦幼健康,也給無數家庭帶去平安和希望,如今91歲高齡的她依舊精神矍鑠、思維清晰,談起為之奮斗終生的事業,她的眼里滿是驕傲和深情。

緣起:考上醫學院,推開醫者世界的“大門”
20世紀三十年代,任品金出生在河南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一名律師,母親是一名小學教師,從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圍熏陶的她,從開封女高畢業后便報考了魯迅藝術學院,一心想要在文學藝術上有所建樹。
但最終關頭,作為家中獨女,看到常年遭受疾病折磨的母親十分痛苦,她又把志愿改成了醫學。
于是,數月后,她背上行囊,來到河南醫學院(現鄭州大學河南醫學院)就讀。
就這樣,經過了5年的系統學習后,1957年,任品金從河南醫學院醫療系畢業了,之后留在河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現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工作。
也便是從那時,任品金正式開始了自己婦產醫生的一生。
堅定:一次選擇一生堅守,用大愛托舉患者生命
如果說當初走上從醫路的原因十分樸素,那么真正接觸到病人后,任品金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的選擇做對了。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社會生產力不足,偏遠山區老百姓缺醫少藥現象嚴重,醫療條件匱乏。
任品金回憶自己在南陽伏牛山區醫療大隊工作時,常常奔波幾十公里去搶救病人,還有一次因為醫療條件有限,她用50毫升注射器為一個產后出血的休克病人打了三個小時葡萄糖注射液。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從死神手里“搶”人……越來越多這樣的經歷讓她覺得身為一名醫者的無限責任和被需要。“而且一直以來,婦幼又是社會的弱勢群體,能幫助她們解決病痛,挽救生命,意義重大。”任品金如是說也是如此做的。
于是在接下來的從醫生涯中,她聚焦婦幼群體,潛心鉆研醫療技術,甚至懷著八個月身孕時還顛簸在轉運產婦的途中,也將懸壺濟世的醫者光輝灑向了非洲,駐外援非兩年半,共進行大小手術2030余例,搶救危重病人796次,無一例死亡。
一次選擇,一生堅守。一直到2021年,礙于身體原因,臨近90歲的任品金才不舍地從臨床一線“退休”,這一生可以說是無愧醫生這個職業,也無愧患者的期待和信賴。
聞令:詮釋擔當,無懼重壓接下建院任務
細數任品金從醫路上的開拓與創舉,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籌備與建院不得不說。
1986年春節假期剛過,返崗上班的第一天,任品金接到了衛生廳和河南醫科大學籌建一所省級婦幼保健院的通知,并且要求當年的5月就得開診看病。
從接到通知到開診接病人,任品金算算時間只有短短的70多天,而且當時無人員、無設備,連醫院選址場地上的雜草還沒有清理……
看著這一切,任品金深知其中難度。但想到這所醫院未來要承擔的是全省婦女兒童的醫療、保健服務,任品金又暗自揣度——“這不正是自己熱愛的專業和一直追求的目標嗎?”
因此思慮再三,她還是決定接下任務,馬上行動。
決戰:團結老中青三代人,70多天交上不可能“答卷”
第一步,先要人,有人就能解決問題。
任品金回憶,兒科團隊是前期籌建兒童醫院時從河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現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抽調的專家團隊,就依舊由這部分專家承擔兒科籌建的任務。婦產醫生她又到二附院動員,婦幼保健醫生從當時的市婦幼保健院抽調,還有護理團隊、麻醉師、化驗人員、甚至后勤人員……
就這樣在省衛生廳和學校等各級領導的支持下,任品金最終帶領團隊克服工期短、無人員、無設備等各項難題,在當年的五四青年節,讓醫院順利開診。
發展至今,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已搭建起覆蓋全省、連通全國的河南省婦幼保健網,在醫院建設發展過程中,醫院始終踐行“兒童健康,母親平安”的神圣使命,為中原地區廣大婦女兒童提供了全面、專業、先進、可靠的醫療保障服務,叫響了值得信賴的專科品牌。
“我們最終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是老中青三代人團結奉獻的結果,每個人都是軍功章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也算是為青年節獻禮了。”
講到這里,任品金從激情澎湃的追憶中抽離出來,這一幕已經過去了37年,但在她的記憶里,一切又好似剛剛發生。

濟世:她以仁心換真心,與病人成親人
有人把醫生治病救人形容為背一個個患者過河。而在幫助患者抵達健康彼岸的這件事上,任品金一直躬耕到將近90歲。
她打趣地說,自己是從父母輩的患者看到了孩子輩又看到了孫輩。
正是這樣孜孜不倦地燃燒自己,服務大眾,始終把患者的利益放在優先地位的精神,讓病人才敢放心地把生命托付給她,這過程中也成就了不少醫患佳話。
就在采訪前一周,任品金收到了一條微信和一張婚禮請帖,來信人是她曾經的一位患者。
這位患者在信中說,自己13歲時因子宮出血慕名找任品金醫治,期間這么多年都是任奶奶幫自己調理,如今身體康復且將要步入婚姻殿堂,也想把這份喜悅分享給任奶奶,感謝她近二十年的關懷和幫助。
任品金說,自己已經和這位“小患者”成了忘年交。作為醫生能體察她們的病情也分享她們的幸福,這種感受非常難得。而類似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這也將是任品金一生行醫治病、濟世惠民的生動注腳。
傳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她是醫者也是師者
在“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醫者之外,任品金最引以為傲的身份還是“春泥護花,教書育人”的老師。
任品金回憶,教學工作上面臨挑戰最大的要數恢復高考后的77、78屆學生,當時沒有現成的教材,她就根據臨床經驗自己編寫,然后整理油印供大家學習,先后編寫婦產科講義教材5套。“學生們拿著油頁來看來讀,雖然條件艱苦但大家學習如饑似渴,非常努力。”
在帶教學生方面,任品金一直告誡后輩,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一要有一顆待患者如親人的仁心,二要堅持不斷地“學習學習再學習”,兩者缺一不可。這是任品金對每個學生的要求,也是她60多年從醫生涯始終堅守和秉持的原則。
作為早期河南醫學院婦產科的八大講師之一,她在60多年的醫教生涯,帶出了無數成績卓越的青年后輩。他們中有的人至今還堅守臨床一線,也有不少人走上醫療管理崗位,發光發熱。

傳承:鼓勵后輩從醫,不僅是醫術繼承也是精神世傳
如果說培育學子是任品金身為教師的責無旁貸,那么鼓勵家中后輩學醫行醫、治病救人就是任品金對醫者濟世之精神的實踐與傳承。
任琛琛是任品金的二女兒,也是現任鄭大三附院副院長,同時也是省內外頗具名氣的婦科專家,在各類婦科良惡性疾病的診治上頗有建樹,她說自己走上這條路受母親的影響頗多。
“從小看著她各種忙著門診、手術,真的救了那么多病人,從她身上讓我深切而真實地感受到一個醫生的偉大,所以后來一種很自然的力量驅使,我也成為了一名醫生。”任琛琛說,“現在老太太又鼓勵我兒子繼續學醫,將來可能是祖孫三代都從醫了。”
當然,為了這份傳承,任品金在母親和家庭的角色上似乎并沒有那么盡善盡美。
因為忙于工作,值班時將女兒帶去醫院是常有的事,后來大女兒稍大一點就既當姐姐又當“媽媽”,替母親分擔照顧妹妹和家庭的任務。任品金更是在兩個孩子成長和升學的關鍵時期,“扔”下家中老小到非洲支援兩年半,回來時在機場見到兩個女兒差點認不出來了。
就是這樣,每當小家與大家“有沖突”的時候,任品金總是會毫不猶豫地站在患者面前、站在群眾一側,永遠把一名醫者“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使命放在首位。
期待:醫者應時刻不忘初心、不負使命,護佑百姓健康
回首來路,人們發現1986年5月的風最終還是不停歇地吹到了今天,一代代婦幼人踔厲奮發,砥礪前行,不負時代,不負年華。
如今的鄭大三附院已發展成為集醫療、保健、教學、科研、康復、培訓和指導七位一體的三級甲等醫院,也正在全力推進國家婦產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努力打造中國婦產醫療領域高地,更好地為廣大婦女兒童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而任品金帶領一代人為醫院發展畫下的起點也成了所有初心的來路。
37年的積淀,從蹣跚學步到厚積薄發再到如今朝氣蓬勃,任品金說:“面向陽光,蒸蒸日上,希望醫院未來在婦幼健康診療上更上一層樓,繼續為廣大婦女兒童提供更加堅實的健康保障。”(華小亞 何劍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