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數學與統計學院教師辦公室的瞬間,目光便被桌上堆的滿滿當當的書籍、講稿所吸引,書脊上多有馬克筆做的標注,書頁因經常翻動而泛黃。路過教研室,門內傳來聲音,一位老教師與一位年輕教師正對面而坐,熱烈地探討一道題目的細節。
講臺上傳道授業,講臺下低頭伏案,數學與統計學院的老教師們扎根鄭大,結合數學學科重演算的課堂講授特點,在教育工具電子化的今天,依然堅持板書授課。他們愛崗愛業愛鄭大,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學識與愛奉獻給三尺講臺,用扎實的知識、認真負責的教學態度,在一言一行中教書育人,同時“傳幫帶”引領青年教師成長,讓良好的授課傳統扎根。
“教育,永無止境”

成立社
“帶著他的斗笠,披著他的綠蓑,撐一三寸方舟,于渡口迎著一批批學子到來,載著一批又一批追夢人抵達彼岸。”軟件與應用科技學院2017級的學生馮迪在詩中這樣描寫她的老師——成立社。
作為數學與統計學院教師團隊的一員,成立社老師被一屆又一屆學生親切地稱呼為“成大爺”,不僅因其風趣脫俗的課堂氛圍,更因為他能夠將高深晦澀的微積分知識深入淺出地講解給學生們。三十余年的一線教書經驗積淀了他深厚的教學功底與獨特的教學方法。
他深知,學生們在初學一個數學概念時,往往自以為掌握,然而對其內在的原理、規律、邏輯理解不透不深。因此,他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每次引導著學生做例題時,他都會順著學生的思路故意掉進精心設計好的“陷阱”中,在一片“對對對”的附和聲中,寫完整道解題過程。最后,當同學們以為大功告成之時,成老師則指著一個又一個的“陷阱”道“錯、錯、錯”,重新推演。此時,學生們才真正地領悟。
在教學內容上,成立社老師經常適當選擇一些“結合點”,有意識地將知識性與思想性相結合,將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學生們學習知識的過程。“我們不單單要教會學生們如何做題,更重要的,是對思考問題能力的培養。”成立社老師說。他認為老師不僅要在學問上給予幫助,也要在人生道路上給予啟迪。學生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難題,要讓他們學會如何從錯誤的道路中走出,重新尋找新的思路和新的答案。
在漫長的教學生涯中,成立社老師也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庫。2000年至今,他已研讀我國45所高校的優秀教材,以及2本原版外文教材,并將所學融入授課之中。去年,成老師在閱讀一本海外微積分教材后,覺得其中幾道例題很不錯,立即將題目留與學生們思考,并通過帶領分析讓學生們對相關的數學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前些年,考慮到經濟管理類的學生中文科生居多,對微積分的學習比較吃力,成立社老師便希望編寫一本更加通俗的微積分教材,“為了給許多不擅長數學的文科生降低理解難度,教材中每個步驟都會寫得清楚,否則教材看不懂,上課聽不懂,學生容易失去信心,形成惡性循環。”同時,他也希望在退休前將所有經驗總結下來,給年輕教師分享更多獨到的講法,帶來更加細致的思路。于是,成老師主筆并組織教師團隊編寫了一本《微積分(經管類)》教材。“編書和教書一樣,都是永無止境的,只要有心,總會發現需要再完善和完美的地方。”當發現了更精煉準確的闡述、更具代表性的題目,他便拿著三角板在書稿中衡量如何將闡述、題目安插進去,趕在書稿定版之前作出修訂。
通俗的語言、嚴謹的邏輯、精益求精的態度鑄就了這本廣受好評的微積分教材。該書榮獲鄭州大學優秀教材一等獎及鄭州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2020年被列入河南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規劃教材,2021年又榮獲首屆河南省教材建設獎(高等教育)優秀教材二等獎。商學院2022級本科生王津評價這本教材“既有廣度又有深度”,進入大學前的她對高等數學望而生畏,但在成老師的細致入微的講解以及教材的輔助下,她逐漸發現學好數學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回首往昔,成老師站上講臺的最大愿望,就是“把學生教明白,讓他們很樂意地去學習”。這個愿望,數十年如一日,從青絲黑發到皓首蒼髯,從未改變。
成立社老師今年業已榮休,但這種教學精神在他的身體力行中傳承下來,感染著數學與統計學院的青年教師們躬耕教壇,培育桃李芬芳。
“一定要讓學生學有所獲”

楊松華
走過三十七載春秋,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楊松華老師始終堅守在講臺上,用自己的知識和熱情,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的數學人才。
加入數學與統計學院教師團隊多年以來,楊老師精心準備每堂課、盡心盡力培養好每名學生。學海無涯,在他看來,充分的備課是講好一門課的基礎,楊老師習慣每天做30道以上的數學題,實時更新自己的題庫。“學生怎么樣才愿意聽你的課?那肯定是他能從課堂里學到東西。如果你講的內容思想學生看書就能學到,那課堂就失去了意義。”楊老師說。一旦在做題中發現新的例題,楊老師就會及時更換課堂例題,即使是同樣的授課內容,在不同班級里展示的例題也不一樣,他通過這種方式為同學們提供緊貼考研的最新例題,讓同學們學有所獲。
課上教學時,楊老師總是充滿激情,并用自己的熱情感染學生,他注重教育信息的流動性,長期保持與學生的緊密聯系,于傾聽中推動教法的與時俱進。楊老師堅持講課不用PPT,通過板書與肢體動作與同學進行積極的交流互動。除此之外,楊老師還在班級里設置了幫扶小組,鼓勵聽課吃力的同學主動參加幫扶小組,讓班級中學習較好的同學進行一對一幫扶。在楊老師的帶領下,學習較好的同學學會了如何把知識講明白,對知識有了深入理解,受幫扶的同學成績得到了提升,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優良的學風充盈著整個班級。
“一定要讓學生學有所獲”是楊松華始終秉持的教學理念。楊老師曾在北京出差時于高鐵站碰到以前的學生。這名學生真摯地向楊老師抒發感謝之情。他說沒有楊老師的教誨他不可能取得數學148分的好成績。對此,楊老師由衷感到開心。在他看來,作為一名教師最大的成功不在于獲得多大的獎勵、多高的榮譽,而在于讓學生學有所成。
除了對學生的用心教學,楊老師也熱情投入幫助年輕教師成長。在鄭州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2021年講課比賽中,楊老師擔任了本次大賽的評委。他細心地對參賽老師們進行點評,指出問題,提供意見,指導他們一遍遍打磨課程。“以賽促教、以賽促改”,數學與統計學院的教學隊伍擰成一股繩,不斷提升教學質量,為同學們提供高質量的課程,讓學生們在鄭州大學這片沃土上蓬勃成長。
三十七年的時間,對于楊松華老師來說,也是無私奉獻的歲月。漫漫時光和他與講臺相伴,用自己的知識和愛心,為無數學子傳遞著知識的力量。
“讓學生喜歡上數學課”

吳劍峰
“一支粉筆,兩袖微塵。三尺講臺,四季耕耘。”吳劍峰老師本身患有哮喘,板書時的粉塵對他的刺激性作用更為明顯。即便如此,他還是堅持上課板書,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時間去思考,會更加專注”。
課堂上,吳老師總是以嚴謹的態度、生動的語言和深入淺出的講解,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對每個人來說,一定會有一個人在等你。但是如果把次序顛倒,變成存在一個人,他等每一個人,這句話就顯得荒謬。”吳老師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生動地說明了一個科學道理“對任意ε都存在一個δ,反過來不成立”。他認為,數學是一門鍛煉人思維能力的學科,只有通過不斷地思考和實踐,才能真正掌握數學的精髓。他鼓勵學生們多思考、不怕錯,幫助學生克服對數學的恐懼,享受解決問題的過程。
在數學與統計學院本科生2018級王彥昭的印象里,吳劍峰老師總會在課前提早到達教室,課后在辦公室待到夜深為學生答疑。吳老師的嚴謹與敬業讓王彥昭深受觸動,學習熱情也受到鼓舞,最終被推免至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
吳老師也擔任過班主任,他積極關心學生,時刻站在學生的角度著想。當學生遇到困難時,他會給予鼓勵和支持;當學生心情低落時,他便給予關心和安慰;在學生們迷茫時,他幫助他們找到人生方向。吳老師深刻明白,教育不僅僅在于“傳道受業解惑”,更重要的是育人,這同樣也是鄭大教師們始終堅持的精神。
教師與學生之間緊密相連,于教學中抱有深厚情誼。吳老師曾教授本科公修課的教學,在某個學期微積分課堂的最后一節課上,他向學生們告別,“整個課程結束,以后我們可能不會再見。”這時,教育學院2014級本科生的林根書向他深鞠一躬。在150個人以上的大教室里,林同學總是坐在第一排,認真跟著老師的思路聽講。吳老師對他飽含敬意鞠躬的行為十分感動:“我的課程能受到學生們的喜愛,是一件十分開心的事。”
吳老師坦言:“十七年的教學生涯,給我帶來的最大的影響就是讓我更加踏實。”深耕教學一線,始終為學生負責。吳劍峰老師用自己的方式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數學人才,他們或進入各大名校繼續深造,或成為各行業的精英。
手執粉筆,奔走板書之間;低案俯首,深耕教育一線。這不僅是三位老師愛崗愛業的縮影,更是鄭州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教師隊伍“平凡崗位育桃李,為人師者守初心”的職業寫照。“學院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以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一流數學和統計人才為育人目標,做強基礎研究優勢團隊,打造高質量教學課程團隊,一大批數學教師將科學研究和課堂教學有機融合,撲下身子深耕講堂,產出了一些‘叫好又叫座’的金課。”數學與統計學院黨委書記冀娟說。
飲其流者懷其源,學其成者念吾師。數學與統計學院老教授們的精神一代影響著一代,向諸多青年教師傳遞好教育的火種,延續著育人情懷與追求,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做老師“就要執著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李艷麗 何雨濛 吳旭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