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校主辦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鍵金屬冶金的科學基礎”重大研究計劃研討會暨啟動會在北京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于吉紅院士,中國工程院劉炯天院士,何季麟院士,黃小衛院士,姜濤院士,趙中偉院士及我校副校長劉春太出席會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相關部門同志、關鍵金屬冶金領域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100余名專家代表參加會議。會議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交叉科學部潘慶副主任和劉炯天院士主持。
于吉紅院士致辭。她指出,關鍵金屬冶金事關戰略新興產業及高端制造業基礎原材料的供應鏈安全,我國長期面臨“低價出口、高價進口”和大宗金屬冶金嚴重依賴傳統路徑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基金委啟動了“關鍵金屬冶金的科學基礎”重大研究計劃。她希望與會專家能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共同推動關鍵金屬冶金領域的發展和創新,期待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能夠產出一批標志性成果,培育一批高素質人才,真正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支撐。
會上,劉炯天院士作專題報告。他深入闡述了我國關鍵金屬研究領域目前的發展現狀,并圍繞關鍵金屬冶金過程中的核心技術難題及關鍵科學問題展開論述。他指出,項目的開展旨在擺脫傳統大宗冶金路徑依賴,構建“弱作用-強選擇性”新冶金反應體系,建立“新冶金理論”,推進關鍵金屬產業升級,助推基礎原材料產業鏈、供應鏈自主發展,努力改變我國新材料緊密關聯新興產業的競爭不利態勢。
何季麟院士作專題報告。他回顧了我國有色與戰略關鍵金屬技術產業發展歷程,并介紹了部分關鍵金屬(稀有稀散)技術產品創新進展。他希望以項目實施為重要契機,大力度推進關鍵金屬冶金與材料化基礎研究,為服務高科技事業創新發展提供優異“新質生產力”。
趙中偉院士作專題報告。他指出,近年來,關鍵金屬需求量倍增,金屬資源供應中心由“量的保障”轉為“質的支撐”,保障重點由傳統大宗基本金屬轉向“小眾”金屬,希望關鍵金屬領域內各單位共同努力,高質量完成項目實施。
與會專家代表結合各自研究領域和管理經驗針對關鍵金屬冶金的理論、方法和應用與項目執行中的細節完善開展了深入討論交流。

“關鍵金屬冶金的科學基礎”重大研究計劃研討會暨啟動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