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2024年5月6日第07版)
保持臨空經濟先發優勢搶抓低空經濟發展機遇——
“雙空經濟”協同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家談)
作者:王海杰 湯凱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積極發展低空經濟,并將其列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擁有豐富的航空資源和廣闊的低空空域。此前,河南以臨空經濟引領內陸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區域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取得了巨大成效。當下河南應抓住機遇,因地制宜培育低空經濟,將其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突破和引領區域發展的新引擎,使“臨空經濟+低空經濟”雙向賦能雙翼齊飛,為中部崛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臨空經濟和低空經濟各具優勢
“雙空經濟”協同發展,就是使3000米以下低空和6000米以上高空經濟活動相互銜接,不僅能改變傳統生產方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還能創造全新的產品和服務模式,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雙空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直接體現。
低空經濟是以民用有人駕駛航空器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航空器研發、生產、銷售以及低空飛行活動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運營、飛行保障、衍生綜合服務等領域產業融合發展的綜合經濟形態。輻射面更廣。既包括傳統通用航空業態,又融合了以無人機為支撐的低空生產服務方式,涉及“低空+物流、消防、商務、農業、巡檢、新基建、文旅”等多個應用場景。產業鏈更長。上游涉及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制造業,如金屬原材料、電池、電機、飛控、機體等;中游涉及載荷、無人機、飛行汽車等低空產品和地面系統;下游涉及飛行審批、空域備案等,并衍生出教育培訓、金融、維修、中介等一系列服務需求。成長空間更大。低空載人、載貨、游覽、農林作業等飛行活動,直接服務于生產生活需要,能帶來一系列新型投資和新型消費。帶動性更強。臨空經濟的投入產出比一般為1∶8,而低空經濟的投入產出比高達1∶10,就業拉動比為1∶12。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已超過5000億元,增速高達33.8%,到2030年規模有望達到2萬億元,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不言而喻。數字化程度更高。低空經濟高度依賴信息化、數字化管理技術。
目前,全國已設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17個。以技術和制度創新、產業升級、空間優化、對外開放為重點,臨空經濟通過發揮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的“試驗田”功能,為區域新質生產力形成提供新活力、新動力。具體來說,臨空經濟具備四大屬性:
技術和制度創新屬性。完善的交通設施是區域快速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前提。發展臨空經濟,構建以航空運輸為主導的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可實現各類創新要素快速流動與優化配置,為“大空間時代”提供基本的創新載體。此外,臨空經濟區是國家制度創新力量嵌入區域空間的表現,可為區域創新活動提供先行先試的制度優勢。
空間屬性,能以更高勢能推動要素的集聚與溢出。臨空經濟區的營商環境和生態環境更優越,能吸引外圍要素資源持續集聚。例如,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已集聚“四上”企業600余家;吸引超聚變、富士康、漢威科技等300多家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落地;GDP由2015年的612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295億元,增速長期領跑全省。此外,臨空經濟區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區20千米以外的區域,土地開發彈性大,能引導城市蔓延方向,優化空間布局。
開放屬性,引領區域融入全球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臨空經濟具有全球價值鏈偏好,以較高層級的價值鏈形態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為導向,在引領區域開放發展上具有巨大優勢。2023年,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外貿進出口總值完成4143.62億元,占河南全省的51.11%。
產業屬性,是各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點”。臨空經濟重點發展的是航空運輸、高端制造和現代服務等技術密集型產業,這些產業是區域形成競爭新優勢、實現向價值鏈高端躍升的引領性產業,能有效帶動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
我省發展“雙空經濟”的基礎良好
河南以“雙空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良好經濟基礎、后備基礎和環境基礎。
現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滿足“雙空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臨空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期;達到4000—8000美元時,低空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期。2023年河南人均GDP為60073元,已超過8000美元,完全滿足“雙空經濟”對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要求。
臨空經濟已形成先發優勢。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是首個由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級航空經濟發展先行區;洛陽、南陽、信陽等地臨空經濟區建設正穩步推進,未來將形成“1+6”臨空經濟布局。全省擁有鄭州、安陽2個國家級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有通用航空運營企業22家,到2025年將建成20個以上通用機場、10個以上通用航空產業園區。
社會各界高度重視。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要推動交通區位優勢向樞紐經濟優勢轉變,做大做強航空經濟;出臺了《河南省“十四五”航空經濟發展規劃》,對產業發展、航空客貨運輸等方面作出詳盡部署;河南省委財經委第十三次會議提出要構建低空經濟產業生態,打造低空經濟發展示范區。
河南“雙空經濟”協同發展方略
制定《河南省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一是通過地方立法,明確河南低空經濟發展的領導機制、產業發展機制、管理服務機制。二是對河南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空域協同管理、低空飛行服務、技術創新、產業應用、安全管理等方面予以規范。三是對企業開展低空經濟全產業鏈創新活動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鼓勵符合條件的低空經濟企業申報專精特新企業認定。四是設立河南省推進低空經濟發展專項基金,申建國家低空經濟產業綜合示范區。
建立河南“雙空經濟”協同發展機制。一是要強化頂層設計和制度創新,構建由河南省委省政府主導、省直部門高位推動的“雙空經濟”發展領導機制。二是利用河南與盧森堡等“空中絲綢之路”國家的市場優勢、電子信息等產業優勢,吸引“雙空經濟”高端要素聚集。三是以空域管理為關鍵點,構建縱向、橫向空域協同治理機制,促進“雙空經濟”相互賦能。
加快數字航空建設。一是推進數字經濟與“雙空產業”深度融合,推動“雙空經濟”工業互聯網、智慧園區建設,推進涉航企業數字化發展。二是推進信息系統升級改造,搭建“雙空經濟”信息協同平臺。三是探索建立“雙空經濟”大數據聯合實驗室。
打造“雙空產業”集成發展平臺。一是加強對航空物流、航空制造、航空維修以及衍生出的航空培訓、航空現代服務等新興產業的政策支持和引導。二是利用河南自貿試驗區投資便利化和通關優勢,發展航空零部件制造等加工貿易,打造“雙空型”加工貿易園區。三是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為核心承載地,打造集航空產品研發、中試、生產、經營等于一體的“雙空”偏好型產業基地。
強化“雙空經濟”的人才培養。一是加大“雙空經濟”高端人才培育和引進,支持省內高校開設“雙空經濟”相關學科專業。二是健全“雙空經濟”人才激勵機制,在工資、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三是促進產學研一體化,推動鄭州航空港、鄭州上街、安陽殷都等“雙空經濟”主承載區和核心企業與高校等機構的協同對接,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合。
(作者分別系鄭州大學副校長、河南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鄭州大學商學院副院長)
媒體鏈接:
https://newpaper.dahe.cn/hnrb/h5/html5/2024-05/06/content_16_1664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