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鄭州大學教育學院、社會治理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辦,《社會政策研究》編輯部、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河南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協同支持的“數字經濟與職業發展高端論壇”在鄭州順利召開。教育部學生服務與素質發展中心副主任方偉,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會長王路江、副會長許世杰、副會長劉鑄,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會長、浙江工商大學社會政策研究院院長王杰秀,鄭州大學黨委副書記王利國出席,教育廳有關領導、相關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多家核心期刊負責人等100余名嘉賓參加論壇。
王利國、方偉、王路江、王杰秀分別致辭。王利國特別介紹了鄭州大學職業發展教育專業,指出職業發展教育學科是鄭州大學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布局建設的新型交叉學科。
主旨報告階段,方偉基于數字經濟背景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從促進就業質量的提升和優化、適應就業市場的變化和需求、加強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建立中國特色的就業理論四個方面提出了推進就業工作的新思路。許世杰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背景,結合實例闡釋了產教融合促進就業的基本邏輯和相應舉措,提出產教融合發力的落腳點在專業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上。廈門大學王洪才指出,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關鍵在于發揮學生主體性,而大學生的主體性集中體現在創新創業能力水平上。劉鑄指出,職業發展教育學科建設是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重要舉措,推動學科建設的關鍵是要研究真問題、研究現實問題、解決現實問題。武漢工商學院副校長趙北平提出生涯教育建設應以項目為主線,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圍繞高校生涯教育本土化探索的底層邏輯展開分析。北京外國語大學劉琛立足全球化的時代背景,圍繞就業力的結構與重構,解讀了提升青年就業力的中國策略、中國貢獻與中國經驗,強調了加強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王建華指出,技術變革在引領教育發展的同時,也對教育改革帶來了沖擊,運用技術變革引領教育轉型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對“人才”的定義。
專題分享環節,與會專家就數智時代職業發展、新質生產力人才培養中的職業發展教育以及大學生職業適應力等主題做了報告,回應了數字經濟對職業發展及教育轉型帶來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激發了與會專家的深度思考和熱烈討論。期刊面對面環節,《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發展研究》等核心期刊主要負責人與在場人員進行了深入討論和互動。
論壇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