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共產黨鄭州大學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在即,這是在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扎實邁進,全省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譜寫中部地區崛起新篇章,學校加快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為迎接黨代會召開,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落實學校“學科建設年”重點任務,講好學科背后故事、展現學科發展成果、營造濃厚學術氛圍,現推出“獻禮黨代會 學科展風采”專欄。本期帶領大家一起領略考古學科的風采。
學科帶頭人寄語

考古學科帶頭人——韓國河教授
近五十年躬耕篤行,春華秋實。鄭州大學考古學科發揚“嚴謹求實、艱苦奮斗、敬業奉獻”考古學優良傳統,以田野考古為支撐,傳承弘揚作為中華文化核心以及黃河文明中心的中原優秀歷史文化。發揮智庫作用,增進“五個認同”、實證中華文明“五個特質”;著眼文旅融合,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圍繞田野考古、文化遺產保護與高層次人才培養,促進河南乃至全國文物考古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
新時代、新使命、新擔當。鄭州大學的考古學科必須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扛牢歷史責任,立足中原,面向全國,服從國家戰略布局建設好一流學科。在構建田野考古、科技考古、出土文獻“三位一體”教學科研模式上,加大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創新,實施“考古學科+”的新發展理念,實現考古學科的提檔升級,助力鄭州大學“雙一流”建設,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作出貢獻,持續培養具有中國根基、國際視野的考古人才,努力成為中國考古學派的主力軍。
歷史沿革
1976年考古專業成立,是全國高校中較早成立的考古學專業之一,1978年考古學專業開始招生,1980年設立考古研究室,198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3年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94年成立鄭州大學文博學院,下設歷史學系、考古學系、檔案學系、旅游管理學系。
2001年文博學院調整為歷史與考古系,2003年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獲博士學位授予權,并獲準設立歷史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4年成立歷史學院,下設歷史系、考古系,2011年考古學科獲批一級學科博士點,2012年增設考古學博士后流動站。2019年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同年成立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2022年鄭州大學入選實施考古學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高校。2023年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獨立運行,成為“中國石窟文化聯合研究生院”聯建單位,同年設立鄭州大學考古學學科建設創新中心。在第四、第五輪學科評估中均獲B+等次。
發展現狀
考古學科多年來立足中原考古資源優勢、以田野考古促教學研究,已形成若干優勢教學研究領域,在田野考古、中原史前文化研究、商周考古、秦漢考古等方向形成突出優勢和特色;在都城與聚落考古、帝陵與禮制研究、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科技考古等領域處于國內外學術前沿。
2023年成立的鄭州大學考古學學科建設創新中心,旨在發揮鄭州大學綜合類高校的優勢,以考古學為主干學科,充分融合校內資源,結合中國史、中國語言文學、物理學、建筑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新聞傳播學、美術學、外國語言文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優勢學科,圍繞學校“雙一流”建設任務和“十四五”規劃目標,在革命文物傳承、古文字研究、建筑遺產保護、生物考古、數字考古等領域組建近百人的研究團隊,形成文、理、工、醫等新型交叉學科研究方向,立足中原文化高地,建設世界一流考古學科。
師德師風
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現有專任教師50余人,其中學部委員2人,國家級人才2人,省級人才6人,自主培育國家級青年人才1人,教授13人。學部委員劉慶柱先生為學科特聘教授、學部委員馮時先生為學科兼職PI。考古學學科帶頭人韓國河教授為全國模范教師、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張國碩教授為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長、河南省特聘教授、鄭州大學學科特聘教授。周亞威教授入選2023年度國家級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陶大衛教授入選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人才支持計劃;魏濤教授入選2023年度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朱津副教授入選2023年度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2025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周亞威榮獲鄭州大學“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郜向平、張建等獲評鄭州大學“優秀共產黨員”,陳欽龍、張莉等入選鄭州大學“三育人”先進個人。
取得成果
(一)黨建引領更加凸顯
周亞威牽頭申報的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考古學系教工黨支部入選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名單,考古學系教工支部獲評首批“河南省高校省級樣板黨支部”,2021級考古1班獲評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先進班集體”。

考古學系教工支部獲評首批“河南省高校省級樣板黨支部”

2021級考古1班獲評省級“先進班集體”
(二)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取得突破
考古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獲2023年河南省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立項建設。2024年“鄭州大學考古學專業拔尖學生暑期研學”被新華社關注報道。
陳朝云教授《龍門石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等2項案例入選教育部“中國專業學位案例中心”中華傳承主題案例庫,獲省級重點教改項目1項、校級教改項目8項。《田野考古發掘虛擬仿真教學實驗》《田野考古學》先后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6門課程入選省級一流本科課程。納入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考古學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及“中國石窟文化聯合研究生院”儲才計劃。

《田野考古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證書

《田野考古發掘虛擬仿真教學實驗》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證書
(三)平臺建設穩步推進
高質量推進考古學學科建設創新中心建設,在考古學科與其他學科交叉方面形成新的學科增長點。發揮鄭州大學綜合類高校的優勢,以考古學為主干學科,結合校內中國史、中國語言文學、物理學、建筑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新聞傳播學、美術學、外國語言文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優勢學科,推動學科交叉與融合創新。創新中心先后迎來了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等多位重要領導的視察指導,其卓越的建設成果贏得了各級領導的一致肯定與高度評價。

考古學學科建設創新中心基本陳列
建成“中華源”考古實驗室,包括人骨考古、DNA考古、植物考古、動物考古、環境考古、冶金考古、虛擬考古、陶瓷考古、數字考古、同位素考古、古病理和GIS考古等12個子實驗室。2022年入選首批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在2024年度試運行期評估驗收中獲A級等次。
持續推動鄭州大學—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建設,與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建河南省校外實踐基地。與河南省文物局共建“黃河考古研究院”“河南省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依托滎陽南城遺址與鄭州市文物局聯合共建“考古學與中華文明研究基地”,努力打造全國一流的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

與河南省文物局共建“黃河考古研究院”“河南省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

《歷史考古的考古學文化闡釋》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9期

《中華文明認定標準與發展道路的考古學闡釋》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6期

韓國河教授《古代帝陵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四)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依托中原地區田野考古、圍繞重大課題,產出一系列重要學術成果。2021年以來,獲國家級項目15項,其中重點項目2項、一般4項、青年4項、后期資助3項、學術通俗讀物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1項等。在《中國社會科學》《考古學報》《考古》、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考古學與人類學科學》)等權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權威出版社出版著作8部,構建了“中原歷史文化”學科體系和學術組織體系。依托中原歷史與文化研究院,在都邑與聚落考古、帝陵與墓葬考古、生物考古與文明演進等研究領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包括主持發掘的“河南發現世界最古老鑄幣作坊”入選“2021年度國際十大考古新聞”。劉慶柱先生《不斷裂的文明史》榮獲“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優秀普及讀物獎”。2024年7月,韓國河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多卷本)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順利結項。張國碩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的結項成果《中國早期都邑的形成與都邑形態研究》獲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出版資助項目資助出版。

“河南發現世界最古老鑄幣作坊”入選“2021年度國際十大考古新聞”

劉慶柱先生《不斷裂的文明史》榮獲“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優秀普及讀物獎”

“(多卷本)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成果鑒定會

考古學科近年來承擔的夏文化研究和石窟寺研究課題
服務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推進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論證并實施中華文明根系研究,參與“考古中國·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和夏文化研究、石窟寺研究等重大課題。積極承擔實施多項河南“興文化工程”研究項目,旨在支持中原地區傳統文化的保護、闡釋和創新工作,其中韓國河教授主編的《豫見考古、宅茲中國——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河南實證》,填補了河南省考古科普類相關圖書的空白,“河南考古系列科普讀物”撰寫工作持續推進。2021年以來,服務北京、西安、南京、鄭州等地區經濟文化建設,承擔文物保護橫向科研項目到賬經費超過2億元。

韓國河教授主編的《豫見考古 宅茲中國——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河南實證》
(五)國際交流成效顯著
通過舉辦線上線下講座和國際學術會議,拓展國際交流新渠道,提升了鄭州大學考古學科的國內外聲譽。自2022年開始,組織實施海外考古學者系列講座,已經連續舉辦24場專業講座,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2023年9月,鄭州大學聯合劍橋大學舉辦“文明交流與互鑒:仰韶文化國際論壇”。2024年6月,舉辦“考古學與中華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共有來自21個國家、28所國內高校、近70家省市文物考古部門和研究機構的246名學者參會。張莉副教授作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年度訪問學者,受邀人類學系開展學術講座;周亞威教授憑借其在美國生物人類學(AJBA)雜志上發表的科研論文,榮獲Wiley高下載量作者獎;“中華源”考古實驗室舉辦人類骨骼考古國際交流日活動等。

海外考古學者系列講座海報

“考古學與中華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