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度國家語委科研機構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上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與鄭州大學舉辦了續建國家語委科研基地“中華漢字文明研究中心”(原名“漢字文明傳承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的簽約儀式。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劉培俊,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海杰代表共建雙方簽約,中華漢字文明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等參加簽約儀式。
王海杰代表鄭州大學向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對學校和中華漢字文明研究中心發展給予的指導與支持表示衷心感謝,并介紹了中心在第一個五年建設期取得的成績。他表示,鄭州大學將以續建簽約為新的起點,把握發展機遇,以更高的站位、更高的標準和更高的質量推進中心第二個周期建設,確保中心取得更多實績實效。一是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促進中心功能作用更加彰顯,更好地傳承弘揚中華文明;二是進一步凝練方向,促進中心特色更加突出,從多個維度強化國家語言文字高端智庫的職能;三是進一步夯實基礎,促進中心各項保障更加有力。
劉培俊總結回顧了二十年來各研究機構取得的卓越成就,希望各中心深化共識,立身有組織科研,聚焦“強語、強教、強國、強基”,強化部省校院(中心)四方責任,把優質資源轉化為社會效益,進一步服務學校教育創新發展,服務地方區域戰略發展,服務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他對各研究機構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科研機構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關于語言文字的重要指示,全面準確深入學習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將大會精神作為開展科學研究、服務政府決策的根本指引;二是找準歷史方位,切實增強“強國建設、語言何為”的歷史使命感,充分發揮語言文字作為國家重要的教育資源、科技資源、文化資源、戰略資源和安全資源的重要作用;三是明確發展定位,明確機構重點方向和任務,增強成果謀劃和產出,提升轉化能力和效益,強化語言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的新擔當。
據悉,2018年12月,經教育部批準,由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河南省教育廳和鄭州大學三方共建國家語委科研機構“漢字文明傳承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現更名為“中華漢字文明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以來,取得突出建設成效,入選國家古文字工程建設單位,連續三年在全國17家工程建設單位年度考核中名列前茅,獲批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5項,教育部、國家語委重大委托項目1項,國家古文字工程G1、G2類項目12項,出版《甲骨春秋》《河南藏甲骨集成》等著作50余部(套),在各類刊物發表論文300余篇,獲教育部第九屆高校社科優秀成果獎1項、第八屆中華優秀圖書獎提名獎1項等。(王曉玉 撰稿)

簽約儀式現場

與會嘉賓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