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2025年3月12日 第05版
努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兩會之后更爭先
3月11日,鄭州大學橡塑模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內,一場熱烈的討論正在進行。鄭州大學副校長劉春太正與團隊探討載人登月相關任務的攻關和研制工作,為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的國家戰略攻克關鍵核心技術。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強調,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教育要進一步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
長期從事科研工作,又作為鄭州大學主管科研的副校長,劉春太深知總書記這句話的分量“沉甸甸”。在他看來,高校肩負人才培養的使命,要把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解決“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命題,轉化為創新人才培養的命題。
“按照省委‘四高四爭先’要求,鄭州大學致力于發揮‘雙一流’建設的創新溢出效應和科技支撐作用,形成科研與產業、創新與育人有機結合,快速推進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入生產線。”劉春太說,首要就是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基礎研究主力軍的作用,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比如,以新獲批的“代謝紊亂與食管癌防治全國重點實驗室”為基地,集聚全校乃至全國、全球科研力量,突破代謝紊亂與食管癌防治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形成食管癌防治領域的國際引領者。
“學校將強化交叉學科建設,變革科研范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劉春太以“計算機和人工智能學科創新中心”為例,學校把人工智能融入人才培養體系,與醫學、材料、機械等多學科交叉,提升各個學科創新水平。他還透露,中心與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已啟動“大模型賦能黨建引領高效能社會治理”項目,還有一批創新成果也將很快公布。
2024年11月,鄭州大學“無氨氮鉬冶金新技術”成果實現轉化金額6000萬元。如何“轉”得更多更快?劉春太表示,對外,學校正在與頭部企業、科技型創新企業等共建創新聯合體,共同解決“卡脖子”難題;對內,加快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組建專業技術經理人隊伍,架起高校教師科研思維和企業產業思維的橋梁,解決科研成果轉化短板。
劉春太說:“我們要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立足國家所需、未來所向、鄭大所能,以更高站位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更強擔當加快培養基礎研究型人才、跨界復合型人才、高水平現場工程師等各類創新型人才。
媒體鏈接:
https://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5-03/12/content_14_1726009.htm
https://app-api.henandaily.cn/mobile/view/news/421172303410233344520599

工作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