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區是中國文明形成的核心地區,多年的考古發掘工作表明,中原地區的早期文明在同時期的考古學文化中處于核心地位,始終發揮著主導作用,而且長期以來在中國歷史發展中保持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中華文明的形成經歷了起源之初的“多源”到形成時的中原核心。從多學科、多視角深入厘清中原地區早期文明形態特征對于打破學科壁壘,構建多學科系統性理論研究范式有著重要意義。為了接軌國內相關領域高水平研究,開闊學術視野、提升教學及科研水平,建筑學院邀請來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鄭州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鄭州大學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的五位專家開展中原地區早期國家文明形態學術研討會,邀請廣大師生積極參加!
主旨報告一:中原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基礎
報告時間:9:00-9:30
報告人:魯鵬研究員
報告人簡介:魯鵬,研究員,博士。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數字環境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環境考古和數字考古。
主旨報告二:官山海-5800年-3000年間中原地區生業特征演變與早期國家的經濟整合途徑探索
報告時間:9:30-10:00
報告人:崔天興副教授
報告人簡介:崔天興,歷史學博士。鄭州大學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新石器時代考古、史前玉器研究和科技考古。
主旨報告三:中原地區古交通網絡特征研究——以新石器時代的運城盆地為例
報告時間:10:00-10:30
報告人:陳隆文教授
報告人簡介:陳隆文,博士。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學、黃河史、大運河變遷、考古學等研究。
茶歇:10:30-10:40
主旨報告四:中原地區早期核心聚落考古材料收集和數據庫構建
報告時間:10:40-11:10
報告人:樊溫泉研究員
報告人簡介:樊溫泉,1986 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95年獲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發掘領隊資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曾主持或參加過鄧州穰東、新密黃寨等遺址的考古發掘。
主旨報告五:智能時代下早期文明的歷史演進及時空網絡信息模型研究
報告時間:11:10-11:40
報告人:王振飛教授
報告人簡介:王振飛,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2006 年于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優質課程負責人,曾榮獲全國軟件專業人才設計與創業大賽優秀指導教師、鄭州大學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優秀碩士論文指導教師等稱號。鄭州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教授,主要進行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社交網絡、組合優化等方向的基礎理論、模型與算法研究及其在智慧醫療、輿情分析等領域的應用。
建筑學院
2025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