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10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中原歷史與文化研究院院長劉慶柱先生,在南校區為師生做 “黃河文化與中原歷史文化”學術報告,對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進行解讀。歷史學院、中原歷史與文化研究院黨政負責人,部分教師和本、碩、博部分學生,及鄭州市政協、鄭州市文物局相關人士參加活動。
劉慶柱先生在報告中明確了“黃河歷史文化”的概念,指出就古代國家而言,國家歷史發展一般始于“大河流域”。他從考古學的角度梳理了黃河流域不同區域的史前文化,通過對比指出對中華史前文化影響最大的是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
劉慶柱先生指出,黃河文化是“根”與“魂”。黃河文化的“魂”是“蕐”,也就是百年前在河南澠池仰韶村考古發現的中華史前文化——“仰韶文化”。黃河文化的“根”是“中”,對“中”的信仰和追求始于史前時代,定型“文明”形成和“國家”出現。在之后的歷史中,中原之“中”的理念一直延續與發展。黃河文化之中原歷史文化支撐了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這就是黃河文化的“根”與“魂”。

鄭州大學中原歷史與文化研究院舉辦 “黃河文化與中原歷史文化”學術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