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2年,我們將迎來黨的二十大,鄭州大學順利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學?!笆奈濉卑l展規劃發布實施,進入全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新階段。學校前瞻30年、拉高標桿、目標一流,統籌推進國家創新高地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體制機制改革,深入開展能力作風建設,向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和區域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目標邁進,努力在中原大地起高峰。為營造氛圍、統一思想,集聚智慧、交流互鑒,現推出《鄭州大學一流大學建設發展論壇之“錨定‘十四五’ 奮進‘雙一流’”》專欄,邀請有關單位負責人,圍繞主管領域或本單位事業發展談認識、話體會、講舉措,助推學校“雙一流”建設實現新提升、開創新局面,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深化改革突出特色
加快推進臨床醫學一流學科建設
鄭州大學學術副校長、醫學院院長董子鋼

醫學學科是學校的傳統優勢學科,創始于1928年河南中山大學醫科,九十多年來,在高等醫學人才培養、醫學科技創新、醫療社會服務等方面,為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的醫療衛生健康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2017年9月,臨床醫學入選國家首輪一流建設學科,2020年12月,教育部組織專家組對我校首輪“雙一流”建設成效進行評議,在肯定整體建設成效的同時,也指出了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比如學科特色彰顯不夠,領軍人才與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科研創新能力還需加快提升,創新人才培養與專業建設有待強化等問題。
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名單,臨床醫學學科再次入選。面對肩負的時代使命、艱巨的建設任務、嚴峻的競爭形勢,針對首輪建設成效評價結果及專家評議意見,對照國內知名高校臨床醫學一流學科建設情況,我們將著重從以下十個方面努力,深化改革,凝練特色,全力以赴,克難攻堅,確保按時高質量完成學科建設任務,為一流大學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
一是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強化學科建設載體
圍繞臨床醫學學科做實的問題,完善鄭州大學醫學教育的強學科“協和模式”,將鄭州大學醫學科學院作為學科研究院實化運行,成為醫學學科,特別是臨床醫學學科主要載體,承接實體科研機構職能,并推進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研究生培養一體化。
二是做實臨床醫學院,增強學科建設合力
秉承“院辦?!钡乃悸?,做實臨床醫學院,進一步夯實附屬醫院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的主體責任,激發附屬醫院的內生動力,增強臨床醫學一流學科建設合力。結合各附院學科優勢,優化臨床醫學院設置。依托第一附屬醫院設置第一臨床醫學院,依托人民醫院設置第二臨床醫學院,依托第二附屬醫院設置全科醫學院,依托第三附屬醫院設置兒科醫學院,依托第五附屬醫院設置康復醫學院。臨床醫學院承擔臨床教學科研、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職責以及其他臨床教學科研任務。學校進一步完善考核評價體系,推進人才培養標準化、同質化、優質化。
三是確立重點建設方向,努力實現新突破
聚焦學科內涵和建設方向,深度參與國際及區域性重大科學計劃、科學工程。圍繞國家及區域重大科研需求,承擔更多提升區域醫療整體水平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努力在大平臺、大項目、大成果等方面實現更大突破。整合優質資源積極申報國家獎,特別是自然科學獎。積極培育教學名師,開展教學研究,爭取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取得突破。
四是拓展與整合新方向,完善學科體系建設
對現有學科體系進行系統梳理和前瞻性分析,進一步凝練學科特色、充實學科內涵,形成學科制高點。以臨床醫學學科為主干學科,以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為支撐學科,傳承優勢特色,設置食管癌等惡性腫瘤防治、基因與免疫治療、生殖與遺傳性疾病防治、糖尿病腎病等代謝性疾病研究與臨床轉化、腦發育與衰老相關疾病防治、臨床系統生物學與數字醫學等6個學科方向,構建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的學科體系和醫療、教學、科研協調發展的模式。通過臨床醫學一流學科建設,力爭2-3個學科方向位居世界領先水平。力爭臨床醫學學科進入ESI前1‰,學術產出排名進入全球前200名,國內學科排名進入或逼近前10%。
五是建設國家醫學創新高地,支撐一流學科建設
強化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 完善開放共享機制。積極承接河南省醫學科學院重構重建,構建河南省醫學科研新的組織體系。依據學科優先發展方向,積極籌建國家級平臺和基地。面對生育和遺傳性疾病對人口發展的重要影響,聚焦罕見遺傳性疾病母嬰傳遞等生殖健康領域的關鍵問題,積極申報出生缺陷國家臨床研究中心;聚焦糖尿病腎病防治領域的重大醫學問題,積極籌建省部共建腎臟疾病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積極發展臨床組學、醫學信息與智能醫學、生物結構與影像、分子診斷與生物治療、系統生物學等前沿技術和共性技術,以前沿技術平臺建設引領學科發展。
六是推動醫工、醫理交叉融合,拓展新學科增長點
堅持理工融合、醫工交叉,加強三個一流學科間的協同攻關,不斷形成新的學科增長點。布局建設醫工融合創新研究院,在醫工交叉關鍵技術方面形成一定的特色和優勢,建成全省乃至全國最完善、最先進的醫工交叉研究院。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為牽引,聯動臨床醫學,共同致力于鎂合金等醫用材料特種加工與臨床應用等領域的系統性研究,著力形成新的臨床技術和設施。推動化學和臨床醫學的合作,制備系列具有腫瘤靶向、藥物運輸、光熱治療等功能的材料和分子探針,推動團簇生物材料在高分辨成像引導的腫瘤聯合治療中的應用研究,開展以抗病毒核苷類藥物為主小分子藥物的研發,強化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的結合。
七是拓寬人才引育渠道,努力實現高層次人才突破
緊緊圍繞國家創新高地和一流大學建設,結合學科發展需求,完善醫科國際化“人才特區”政策,實施“頂尖學者匯聚計劃”和“高峰人才(團隊)引進計劃”,精準引進一批海內外頂尖科學家、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努力實現國際頂尖人才加盟和領軍人才突破。實施“青年英才培育計劃”,設置“青年科學家”“青年特聘教授”崗位,著力發現和培養未來科學家。努力完善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實行青年人才靈活考核機制,拓寬青年人才發展通道。堅持“圍繞學科引人才、引進人才帶團隊、圍繞人才建平臺”,推動學科、人才、團隊、平臺四位一體、良性互動,完善引智與引才相結合的高水平團隊建設機制。
八是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加大對醫學教育的資源投入,強化基于學科的專業教育,建立科研反哺教學的長效機制,將科研優勢轉化為育人資源和育人優勢。基于研究型大學的要求,探索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契合我校實際特點的醫學教育和培養體系。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促進醫工、醫理、醫文學科交叉融合,加強新醫科建設,推進“醫學+X”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
九是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提升學科國際影響
加大與世界高水平大學和醫療機構的實質性合作,充分依托國際化示范學院、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和“111”引智基地,構建完善國際化管理和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拔尖創新醫學人才,開展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快速提升學科的國際影響力。
十是聚焦重大疾病防治,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主動融入健康中國建設戰略,堅持醫學技術創新和醫療保障并重,加強轉化醫學研究,布局一批先進醫學研究中心,建立醫學學科領域專業化、高效能科研組織體系,顯著提升疑難急危重癥救治能力。聚焦食管癌與胃癌、生殖與遺傳性疾病、糖尿病腎病、發育期腦損傷與衰老等重大疾病,開展前沿基礎和臨床研究,在重大疾病防治領域獲得重大突破,形成國際認可的疾病診療指南、臨床路徑和干預措施。推動附屬醫院高質量、集團化發展,積極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為推動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服務支撐。
面向新時代,臨床醫學學科將堅持四個面向,緊密融合基礎醫學、藥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等支撐學科,匯聚高層次領軍人才,搭建多學科交叉的醫學創新平臺,構建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的學科體系和醫療、教學、科研協調發展模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努力實現重大疾病防治的重要理論和關鍵技術突破,服務人民生命健康需求,以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引領學科實現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