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鄭州大學專家學者這樣說(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報告從核心要義、本質要求、戰略安排、重大原則等方面,對中國式現代化作了深入闡釋。報告為新時代新征程高等教育發展舉旗定向、擘畫指引。鄭州大學專家學者聚焦“中國式現代化”,談感悟、話期待。
學報編輯部主任李燕燕教授認為,世界上既不存在一成不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普適的現代化標準。中國式現代化是一條適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道路新方略。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發展目標,發展戰略選擇是一致的,新中國70多年以來、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10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不懈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發展階段。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序幕拉開之后加速度發展的重要時期,將著力構建基于更高文明要求的社會文明形態和生態體系。中國式現代化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西方現代化所遵循的生產力發展單純服從于資本的邏輯,而是圍繞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針對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只要錨定自己的現代化目標,立足本國國情,一定能夠將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朱永明教授說:“中國式現代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原創性科學概念,是貫穿黨的二十大報告的鮮明主題,具有世界性歷史意義,是我國未來一段時期內的中心任務。作為數字經濟與數字化轉型領域方向的研究者,我們認為,西方的現代化主要集中于工業化,我國的現代化將更加突出數字化。作為高校工作者,我們要基于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深刻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研究方向,將數字經濟研究與中國式現代化精神內核有機融合,將以后的研究任務聚焦在數字化驅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格局中。首先,在學理層面,研究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及全球競爭優勢和制度優勢的數字經濟體系,探討數據要素與傳統生產要素的異質性,解答數字經濟相關的重大基礎性理論難題。其次,在實踐層面,基于數據要素的宏微觀經濟學新特征,找準數字經濟發展、數字化轉型與當前產業及企業治理的矛盾所在,探索數字經濟如何助力中國產業鏈、中國創新鏈和中國金融鏈的深度發展和融合,提出中國產業布局和核心企業建設的現代化及高質量發展路徑;最后,在理論和實踐融合層面,從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度,準確把握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構建數據要素價值化的理論體系和實現路徑,凝練數字經濟體系的創新和競爭屬性,推動數字經濟潛在紅利的再實現,使數字經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最重要‘利器’之一。”
教育學院院長楊云香教授認為,20世紀60年代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就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把小康社會稱作“中國式的現代化”,指出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點等思想,并提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步驟。黨的二十大對中國式現代化賦予新的內涵,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思想、新意蘊不僅是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南,也為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新的參照。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在內容上突出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等內容;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通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為科教興國提供動力;中國現代化把人的現代化擺在重要位置,指出人民意志、人民民主、人民創造活力等是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強調現代化建設人才對建成社會主義強國的支撐作用。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韓恒教授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獨特發展道路,是具有顯著中國特色的新型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系統總結,是對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的提煉與升華。中國式現代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獨特模式,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體現了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中國式現代化既具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顯示了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中國的蓬勃生機。中國式現代化為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期待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能夠基于中國現代化的豐富實踐,對獨特的中國現代化模式進行理論闡釋,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話語體系。
法學院副院長王玉輝教授認為,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他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其重要抓手。未來,應做好以下方面:一是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形成良好的市場開放環境。二是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保持多元所有制結構的穩固性。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毫不動搖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切實落實“三個平等”,引導非公有經濟積極參與新業態、新模式等領域,實現創新發展。三是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深入推進各領域“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保障公平自由競爭的市場秩序;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加強關鍵領域政府引領,強化市場監管和知識產權保護,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切實保障人民權益,在法治軌道上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胡庚申教授認為,以前所說的“現代化”是西方提出的,可謂之西方式現代化。我們黨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相對應的就是“西方式現代化”。他指出,中國式和西方式這兩個“現代化”的內涵和路徑有很大不同。西方式現代化具有傲慢性、掠奪性、剝削性、殖民性、排外性和不公平性等特征,這樣的現代化,實質上就是“全盤西方化”的套路。中國式現代化則是我黨和人民長期實踐探索的成果,是一項靠汗水、靠奮斗、靠犧牲、靠奉獻的偉大而艱巨的事業。“中國式現代化”英譯為a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意思即“一條通往現代化的中國路徑”。這就表明,通往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與西方式現代化的“套路”大不相同。中國推進偉大復興,建成現代化強國,走的不是西方的老路,而是另辟蹊徑。中國式現代化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是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就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代化。他表示,作為一名年逾七旬的鄭大學人,將立志讓自己開創的生態翻譯學能夠“扎根鄭大、花開全國、香飄世界”,以實際行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綿薄之力。(楊明 整理)
豫見鄭大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