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2023年07月24日 第01版)
“20后”對談“20歲”
本報記者 柯楊 李曉敏
103歲的張效房把電動車開進會場時,現場立即響起熱烈的掌聲。
7月23日8點,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醫院區,第三屆河醫醫學教育論壇暨第三屆河醫醫學生學業規劃與職業發展研討會拉開序幕。
我國眼科泰斗、“全國最美醫生”、“科技功臣”、鄭州大學河南醫學院教授張效房是主動申請參加的,他想抓住每個跟年輕人談心的機會。這位黨齡43年的中共黨員,對7月23日這個“紅色日子”,更是刻骨銘心。
婉拒身邊人的攙扶,他慢慢走向發言席,站定、轉身,望向臺下。
“我這輩子啊,就抱著一個決心:活到老、學到老、奉獻到老。”
演講從這句話開始。他的聲音很大,有種金屬般的脆亮。
這句話,從他考進河南大學醫學院那天起,日行日新,踐行至今。
1939年,張效房開啟大學生活。時值日寇入侵,河南大學于動蕩中堅持辦學。嵩縣、欒川、西峽,師生們一路漂泊,付出鮮血乃至生命的代價。
“那些年,艱苦程度難以形容。”
“老師全心教,學生拼命學。”
“一天、一個小時都不敢浪費,很多人成長為精英、人才。”
用針線縫本子、拿染料當墨水,什么都打不垮向學的心。
“102年前的今天,一群年輕人在上海,干了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那時候,我們和他們懷有同一個念頭,救國。”
時而眉頭緊鎖、時而開懷大笑,張效房手勢豐富,語調抑揚頓挫。
人們傾聽、靜思,跟著他在長長的時間隧道中穿行。
“奉獻聽起來很大,到底什么叫奉獻?”即將上大三的李蔓問。
張效房笑了。他所說的奉獻“小且實”,絕非“大而空”——
工作耐心細心,一個病人平均看診40分鐘。為了節省時間,自己少喝水少上廁所。
一頭鉆進技術研發里,針對取出眼內異物,設計出獲得廣泛認可的“張效房法”。
百歲高齡依然在崗,每周二到門診、每周四去病房,編輯《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來稿,半夜1點前沒有休息過。
“為了讓病人不哭不疼,每一天都在學、在做,這就是奉獻。”
“現在,國際上最先進的設備我們都有,國際上能開展的治療我們都能做。”說到這兒,張效房提高了嗓門,“我建議,每一個專業都對照世界一流標準,想想自己的長處和短板是什么。”
“張老師,我對走向社會有些迷茫、害怕。”一名今年畢業的男生說。
“我們那時候是學醫救國,你們現在是學醫報國,社會在急切地需要你們。”張效房說。
“幫助年輕人超過自己,遠遠超過自己,這就是我現在的任務。堅定地往前走吧!”
話音落地,又是一陣掌聲。男生望向老人,頻頻點頭。
“一個人,真的能一輩子守住一顆初心嗎?”仍有學生追問。
“我患有癌癥,經歷了十幾次手術,是個五臟不全的人。”張效房抬起右手,“但是我視力很好,手還能寫字。我相信,當你收獲了精神的愉快,你就不會設定時間,就能一直干下去。”
“我祝福每個人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全程站立、持續37分鐘的演講結束。一個個年輕的身影起立,再一次送上掌聲。
媒體鏈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3-07/24/content_6588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