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團由共青團中央和教育部共同組織實施,1998年組建,1999年開始派遣,采取自愿報名、公開招募、定期輪換的“志愿加接力”方式。鄭州大學作為積極響應團中央、教育部“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項目”的高校之一,自2003年以來,已經成功組建了21屆研究生支教團,327名志愿者先后赴甘肅、西藏、廣西、內蒙古多地開展教育扶貧工作,累計教授學生2萬余人,并在西部開展了多項教育扶貧工作,參與并見證著西部教育事業的發展。他們牢記初心使命,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全身心投入支教事業,在祖國的大西部傳播知識與希望,讓青春在西部大發展中煥發絢麗光彩。近日,《中國青年報》報道我校研究生支教團事跡。
中國青年報(2023-07-04 06版)
跨越山海,照亮孩子們的未來
謝雨桐 李非凡 本報記者 張曉盈
鄭州大學作為積極響應團中央、教育部“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項目”的高校之一,自2003年以來,已經成功組建了21屆研究生支教團(以下簡稱“鄭大研支團”)。327名志愿者先后赴甘肅、西藏、廣西、內蒙古多地開展教育扶貧工作,累計教授學生2萬余人,并在西部開展了多項教育扶貧工作,參與并見證著西部教育事業的發展。
2013年,鄭大研支團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貝林小學首次組織希望閱讀活動。自那之后,鄭州大學團委副書記王煒蘋的辦公桌上,常常放著孩子們填寫的閱讀卡。她說這樣即便是相隔千里,自己也能看到千里之外一個個孩子的成長與蛻變,“希望閱讀活動能為孩子插上筑夢翅膀,托舉起他們摘取夢想的星星”。
這一年,鄭大研支團在融水發起“暖融”工程——用愛溫暖苗山留守兒童項目,至今已有10年時間,希望閱讀正是其中的品牌活動。“暖融,就是匯聚研支團與社會各界的關愛來溫暖融水。”王煒蘋說,“研支團的中心工作是教書育人,但我們的目標不僅僅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引導孩子們心向陽光、茁壯成長。”
“也許我出現的意義,只是留下一句話,種在你的心里,種在你的夢里。”這是鄭大研支團原創MV《也許我出現的意義》中的歌詞。王煒蘋告訴記者,2023年是鄭州大學研支團在融水服務的第10年,10年、10批志愿者、10屆人接力開展和完善“暖融”工程,目前主要開設有“六點小課堂、法治文化周、希望閱讀、指明燈、七彩假期”等十余個子項目,這些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研支團志愿者希望用星星之光,點亮孩子們的前行之路”。
王煒蘋說,每逢節假日,自己都會在朋友圈里看到孩子們幸福洋溢的笑臉。“我們的節日”是服務隊“常項”活動,志愿者們希望在寓教于樂中帶給孩子們更多溫情陪伴。
“哥哥,我可以要一個籃球嗎?”“我想要一套馬克筆,可以嗎?”“姐姐,可以要一雙帆布鞋嗎?”……在“微心愿”活動中,孩子們激動地拿起筆,用稚嫩的筆跡在心愿卡上寫下自己的心愿。迄今為止,已有數千張心愿卡被郵寄到鄭州大學,也有數千份心愿禮物被郵寄到各個支教地,以心愿認領、書信交流的方式架起支教地孩子們與大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
融水縣保桓中學貝林校區的滾邕同學想通過練題來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她在心愿卡上寫道:“您好,我想要一本數學人教版的五年中考三年模擬。”通過這個活動,她如愿收到了心儀的禮物。“對于這些孩子們來說,一本習題亦是彌足珍貴,他們的愿望單純質樸,實現起來并不困難,但卻能溫暖孩子們的心。”王煒蘋說,“收到禮物時孩子們純真的笑臉是對隊員們最大的鼓勵。”
從嵩山腳下、黃河南畔出發,翻過陰山的崇山峻嶺,就來到位于蒙古高原南緣的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1057公里,這是鄭州到多倫的距離,也是鄭州大學研支團20年來一直在走的“長征路”。而對研支團志愿者高智凌來說,這條路已經在他心中反反復復預演了很多次。大三那年,高智凌在“微心愿”活動中認領了一張心愿卡。
兩年后,作為研支團的一員,高智凌在支教地找到了心愿卡的主人。王煒蘋說:“智凌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知道讀書有多么重要,他努力想找到心愿卡的主人,就是希望能鼓勵孩子們好好讀書,不斷充實自己。”如今,高智凌已接過前人的火炬,和研支團的其他志愿者一起,照亮更多孩子前進的道路。
中國青年報(2023-07-04 06版)
用愛去拓展生命的寬度
馬歡欣 本報記者 張曉盈
“這里的校園好美啊!和咱們想象的差別可太大了。”看著依山傍水的昌都市第三高級中學,鄭州大學第20屆研支團團長李亞特跟同行的志愿者們感嘆道。這是西藏服務隊第一次到達支教地學校的情景,此時的李亞特眼里只有壯美的藏區風景,并未去想在之后的教學工作中他會遇到多少難以預料到的困境。
在李亞特的中學時期,英語就是他最擅長的科目,因此當他得知自己被分配到高二年級任教英語時,他不僅沒有覺得緊張,反而是充滿自信。“在正式上課前,我按照我們高中的英語教學方式,精心設計了課程,自我感覺準備十分充足。”李亞特回憶說。
上課第一天,李亞特了解到當地學生的英語基礎不牢固,為了幫助孩子們更好地進行英語學科的學習,特意放慢了教學進度,孩子們在課上的響應也很積極。但在課后,李亞特說自己立即遭受了“沉重的打擊”——通過和英語備課組組長的交流,他得知那節課講的內容是有經驗教師半個星期所講的內容。
“當聽了組長對我說的話后,我還是有一些疑惑的,因為孩子們在課上看起來是能接受的。但第二節課我對上一節課講授的內容進行驗收后,孩子們茫然的表情,甚至我自認為不用講的基礎知識,孩子們也是一頭霧水,這讓我感受到了巨大的挫敗感和無力感。”
李亞特迅速調整教學內容,從基礎抓起,從細節出發。經過一年的努力,李亞特所帶班級最近一次考試的英語成績排名從開始的墊底提升到了第三名,他帶的一名學生還考了年級的最高分。“苦心人,天不負。孩子們取得的進步是他們一年努力的成果。”李亞特笑著說。
2022年疫情期間,學生們被安排在宿舍里上自習。為了幫助他們在特殊時期完成學業任務,李亞特主動申請到學生宿舍值班,“當時孩子們整天待在宿舍里,因為沒有老師的輔導,學習效率并不高,值班的話我就可以輔導孩子們。那段時間雖然辛苦,但是可以明顯感受到我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更近了。”
在李亞特支教的一年內,讓他最為印象深刻的事情發生在他當臨時班主任的那段時間里。一天夜里,李亞特班里的學生被鐵門劃傷了右手。“當天他來找我,右手受傷很嚴重,我立即聯系了校車,帶著他前往20公里外的醫院進行治療。回到學校時已經是半夜,孩子說有些餓,但學校食堂已經關門,于是我做了一份蛋炒飯。當時我注意到,他吃飯時眼里含著淚,并對我作出今后一定會認真學習的承諾。其實孩子們非常單純,想讓他們認真學習,更多的是依賴老師的一片真心。”李亞特說,這個孩子在接下來的時間真的變了很多,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李亞特說,孩子們對于大學沒有什么概念,自己會在課下時間跟他們分享鄭州大學的相關視頻和大學生活的點滴。“我希望來到這里支教,不僅僅是在學習上給予孩子們幫助,更希望我的到來能夠讓他們了解外面的世界,能夠充滿信心地面對每一天,幫助他們做到想做的事情,成為想成為的人,過上想過的生活。”
也許,這就是支教的意義所在——用愛去拓展生命的寬度,用愛去延展未來的跨度。
中國青年報(2023-07-04 06版)
他們讓彼此的名字更加閃亮
康宜玲 李亞特 本報記者 謝宛霏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2022年初夏,鄭州大學研支團出征儀式上洪亮的宣誓聲,在校園內久久回響。宣誓名單上22位同學的名字,即將跟隨著研支團遠行的腳步一起,出現在西藏昌都、內蒙古多倫、廣西融水的10所學校的教師名單中。
開學當天,研支團西藏隊成員張健龍早早地進入教室,期待著與同學們的第一次見面。身為班主任的他正拿著長長一串名單熟悉著較為拗口的名字,“坦克”同學、“加永郎加”班長,還有撞名的大“扎西拉姆”和小“扎西拉姆”,念著名單,張健龍將這些名字一一對應上他們清澈明媚的臉龐。“老師,扎西在藏語里是吉祥的意思”,“洛桑羅布代表著心地善良的寶貝!”在學生們熱情地自我介紹中,他不斷用筆標注下這些文字背后的美麗寓意。
夜里10點,張健龍終于接到了因路途遙遠最后一位返校的益西拉姆同學,安頓好后他才放心離開。張健龍說,回宿舍的路上,他還在回想那些藏文,“決心要盡早牢記每位同學的姓名,盡心盡力做好班主任”。
王文博服務于融水縣的一所鄉鎮中學,帶的班級是一個剛剛經歷拆分與重組的音樂特長班,“無序和迷茫”是他對孩子們的第一印象。盡管如此,王文博依舊堅守著自己的支教初心:“在孩子們心里埋下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包含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對外面世界的期待和向往。”
在學習上,他竭盡所能傳授知識,在生活方面,他常常和孩子們分享自己的青春和大學生活,也會傾聽他們的煩惱與歡樂。日子一天天飛馳而過,孩子們的變化漸漸發生,從調皮到聽話、從眼神迷茫到目光炯炯,他埋下的種子,正在那份標準差、及格率、優秀率均位列年級平行班第一名的期末考試成績單上悄然綻放。
從鄭州出發幾經輾轉,一張寫有“李潤東,北京——多倫”的車票終于將她送回這片思念已久的土地。兩年前的李潤東曾在內蒙古多倫縣支教,她所教授的班級曾多次拿到平行班第一的優異成績。臨別時,她與孩子們約定“如果你們的成績還和之前一樣優秀,我就會回來看你們!”
“于我而言,一天不回去,心中的牽掛便一天放不下。”李潤東說道。離開服務地的兩年時間里,李潤東始終放不下她的“小朋友”們,時刻關注著他們的成長。如今正逢這一批學生升至九年級,再過半個月便要參加中考之時,放心不下的李潤東為了給孩子們加油打氣,也為了履行與他們的約定,專程趕回多倫,又給孩子們上了一堂語文課,重續“師生情緣”。
“支教時光的純粹和美好仿佛給我的成長匹配了加速器一般,感謝他們,感恩這段經歷。”李潤東說,或許自己帶給了孩子們知識、成長和對未來的希冀,而她的“小朋友”和這段美好的經歷,也同樣反饋給她一次磨礪、一段回憶和一種萌發在心底的力量。
媒體鏈接:http://qnzj.cyol.com/html/2023-07/04/nw.D110000qnzjb_20230704_1-06.htm
中國青年報(2023-07-11 06版)
23歲的青春與8歲的童年
鄭州大學學生 郭杰
故事的開始,是2022年的夏天,用19個小時行經934公里路程的我,來到了草原上這座美麗的小縣城——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那時的我,并沒有想象到23歲的我將與8歲的孩子們在一年的支教生活中起筆一個動人的故事。
對于孩子們來說,我這個支教老師是一個無比新鮮的“事物”,這讓我收獲了一群小粉絲。在校園里,無論隔著多遠,這群小粉絲都會奔跑著過來,或是跑來抱大腿,或是說一聲,“體育老師好!”
課堂上,我也總會被他們包圍起來,“老師,你從哪里來呀?老師,你幾歲了呀?老師……”他們仿佛有十萬個為什么,對我和外面的一切充滿了好奇。
我在回答問題之余,也總會給他們講述草原之外的故事。
被孩子們喜歡是一件幸福的事。課堂上,第一次收到孩子自己制作的窗花時,“謝謝你,真好看,我很喜歡!”一句簡單的感謝仿佛成為開啟禮物大門的鑰匙。
從那之后,每節課我的口袋都會被窗花、千紙鶴等各種各樣的小物件塞得滿當當。在孩子們心中,這些是“體育老師很喜歡的禮物”。
后來,又收到了一些小紙條,“老師,祝您天天開心!老師,謝謝您每天帶我們運動!老師……”雖然只是一句簡單的祝福,甚至可能有錯別字和拼音,但課后的我總會坐在辦公室細數珍寶。
支教并不總是快樂的,在歡愉的背后也會藏著些傷悲。
寒冬的課堂中,沒有穿外套的孩子格外醒目。
“你的外套呢?”
“老師,外套破了不想穿。”
“那你回家跟爸爸說,給你買件新衣服。”
“老師,我沒爸。”
我頓時僵住了,嘴張開了幾次卻什么也說不出口,愣在原地良久后才緩緩開口。
“那你在家都是誰給你買新衣服呀?”
“我媽媽呀。”
“那你可以回家的時候告訴媽媽你的衣服破了,讓媽媽給你買新衣服。”
之后,我經常會和孩子聊天,去了解他們藏在自己笑臉下的那些故事。那一個個讓人心頭一緊的故事從僅僅八歲的孩子口中若無其事地說出來時,我無法視若無睹。
多倫的冬天很冷,在孩子們的眼里,冬天到了,要穿棉襖、要下雪、要過年了。
“老師,你過年怎么辦呀?”
“當然要回家過年呀。”
“可是老師家好遠呀,你要是回不去怎么辦?如果你過年沒地方去的話,可以來我家熱鬧熱鬧,我帶你吃好吃的。”
“好!如果我過年不回家,一定去你家熱鬧熱鬧!”
“老師,還有我家!”
“我家有特別多好吃的!”
……
在寒冬中,我被一群小不點溫暖著。
八歲的孩子正是淘氣的時候,總能惹我生氣,又總能為我帶來感動。
那天,幾個孩子跑來問,“老師,你是不是還會走呀?”
“是的,等到你們明年上三年級的時候,就見不到我了。”
小孩子的情緒是寫在臉上的,能看得出來,他們很難過。
“老師,你能不能別走。”他們抱住我。
“等你們上三年級的時候,我也要回去上學了,但是老師保證,以后一定回來看你們,到時候你們可別把我忘了。”
“拉勾!”
“好。”
之前總會覺得時間還長,但現在臨近支教結束才發現時光不等人。即將和孩子們分別,總覺得還沒為他們做點什么,心中滿是遺憾。
直到這天,在校園里碰到孩子們說,“我們體育老師是鄭州大學的,我以后也要上鄭州大學。”我突然意識,也許我已經帶來些我最應該帶來的東西了。也許未來某天,在鄭大校門前我又能聽到一句久別的“體育老師好”!
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二十三歲的青春與八歲的童年因支教而相會相交,只是紙短情長,故事還未寫完。
中國青年報(2023-07-11 06版)
教育是最美好的相遇
鄭州大學學生 趙宇
胡辣湯、燴面、螺螄粉,這是跨越1300余公里的早有預謀。2022年盛夏,我背上行囊從一望無際的豫東大平原乘坐南下的列車向山而行,到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開啟一年的支教生活。
“加油宇哥,教育是最美好的相遇”“一起去做有意義的事情”“照顧好自己”……朋友圈滿屏的點贊和祝福給初到異地的我莫大的鼓勵。從一方書桌,到田連阡陌,再到三尺講臺,在這里我有了新稱呼,每一個稱呼的背后是一個新的轉變、新的身份、新的使命。
“不錯啵小趙,適應得很快。”崗前培訓結束后,我積極參加“向文秀學習”鄉村振興志愿服務行動,進行一個月的駐村鍛煉。從聽不懂方言,到慢慢猜詞達意;從不適應的食宿條件,到慢慢融入其中;從工作無從下手,到得到大家的夸贊;基層一線的不易,黨和國家為鞏固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所作的努力,我有著真切的體會。
“趙老師,你是文科,給你安排八年級政治可以嗎?”融水鎮中學教務處吳主任問道,我欣然答應并著手備課。誰料臨近開學,數學組急需老師,起初我想推脫,但“學校缺什么,讓我教什么,這正是支教的意義所在,我應該像一塊磚,哪里需要就搬去哪里”。于是,我又連忙投入數學備課中,尋找教材、請教經驗、制作課件、撰寫教案,一切緊張而又有序。
“同學們好,我姓趙,接下來將由我帶咱班的數學課……學生們對我陌生的面孔和口音感到好奇,“老師你是剛畢業的嗎?”“老師你不是本地人吧?”你一言我一語,話匣子打開就收不住了,于是我們暢聊了一節課,沒有想象中的害羞和尷尬,更多的是熱情和融入。
也許是第一節課相聊甚歡,此后的幾節課有了落差感。一些基礎的知識點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學生不懂。在備課會上,我的疑問得到了解釋,鄉鎮中學的生源質量不太好,首要工作是控輟保學。
“老師,我不是不想學,我是學不會。”這句話我記了整整一年,之后我開始注意摸排班里整體情況,轉變教學思路和方法,放慢進度、降低難度、夯實基礎,引導學生們認真聽講,經過一學期的努力,班級平均成績進步五個位次,也第一次出現了及格的學生。
“趙老師,大學是什么樣子啊?”“能讓我們看看你的大學嗎?”支教這一年,扶智更在扶志。志愿者是種星星的人,我常常在教學之余給孩子們講我的故事、講我的大學,也講別人的故事、講別的大學,時不時講講山外的大千世界、時不時也講講多樣的人生選擇……
由于缺乏師資,每個月我都會被流動著安排晚自修,針對學校控輟保學和升學率的情況,我在體育班講應征入伍,在音樂班講藝術培訓,神州十六發射的時候講航天報國,職校招生的時候講掌握技術的重要性……我希望孩子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尋找、去追逐、去見證,讓自己的人生擁有更多的選擇權。
支教不是簡單的邂逅,而是雙向的奔赴。在教學之余,我還會組織參加“暖融”工程——用愛溫暖苗山留守兒童活動。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總想為別人撐把傘,通過“六點小課堂、希望閱讀、微心愿、七彩假期”等一系列活動,作為曾經的留守兒童,我希望在溫情陪伴和心理疏導等方面給予孩子們更多幫助,以星星之火,點亮微光。
“我們將不忘期望和囑托、不負青春和韶華、不辱使命和擔當,帶著問題去學習、帶著想法去探索、帶著知識去實踐,讓理想在支教育人中升華,讓青春在志愿服務中閃光。”這是我在出征儀式上的發言,而今回首,我問心無愧。
中國青年報(2023-07-11 06版)
我的心向往之,我的命中注定
鄭州大學學生 孫昊玥

研支團志愿者趙宇在安置點陪孩子們做實驗。
“海拔高,境界更高;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每每提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目光總會變得堅定。作為一個在祖國西北長大的孩子,我對西部這片土地有著別樣的情懷,這也是我前往中原厚土求學四年后再度以志愿者教師身份回到西部來的動力和初衷。
在我的心目中,教師是奉獻的職業,是偉大的職業,自從踏上昌都的土地起,“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時刻縈繞在我的心中。
學校離市區很遠,坐落在一個山坡上,每當下雨的時候山上就會飄起霧來,不禁讓我想起“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從校門口入校,在職工宿舍樓的墻壁上寫著“走出三高,你是學校的形象;走進三高,你是三高的主人”,看到了這段話,第三高級中學好似一位老友,我們久別又重逢。
后來我還看到這樣一句話“將農牧民子女當作自己的孩子”,可能在23歲的年紀就有一群十六七歲孩子的情況會讓人忍俊不禁,但這些話在后來的工作中也都被我深深刻在了心里,我想要在學校里給這些孩子們創造一個新家,將責任二字貫穿始終,以真心換真心。
班級里的學生大多來自周圍鄉鎮,很多都是家庭有困難的學生。曾經班級里的一位同學課后獨自來到我的辦公室,我觀察到她的情緒不太好,起初以為她是身體不舒服或遇到了什么學習上的難題,所以我給了她一把凳子開始對話。但在談話的過程中,我了解到,她的爸爸很早就離開了,家里只有媽媽在照顧身體殘疾的奶奶以及她們兄妹三人,但隨著母親的身體每況愈下,她的母親已經無法再扛起這個家庭,她的哥哥因為家庭原因選擇了輟學,沒有完成學業,現在的她對自己是否應該堅持上學也產生了動搖,她在輟學回家照顧家庭和堅持完成學業之間搖擺不定。
在談話的過程當中,她從哽咽到嗚咽再到抽泣,在那一瞬間我好像被什么東西擊中了一般,手足無措。好在之后通過溝通她愿意繼續堅持將書讀下去,否則這一定會成為我一生的遺憾。那天她止不住地哭泣,眼淚滑過她的臉頰,也滴碎了我的心。
體會過孩子們上學的不易,這更加堅定了我一定要將課上好的決心。在學校任教英語科目的一年時光中,我深深感到了孩子們學習英語的困難,“看不懂,說不出,學不會”的基本學情是英語科目教學最大的挑戰。不過我并沒有放棄自己的任何一位學生,身為一個老師,我真心地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取得一個好的結果,考上一所好大學,有朝一日他們能夠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發現學生基礎薄弱的問題后,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重新整理了小初英語基礎的重點知識,從最基礎的英文字母開始為學生們拔優補差。從字母到單詞,從單詞到短語,從短語到句子,從句子到作文,看到學生一點一滴的進步真的是一位老師最大的幸福。一年的時光不短,但是在這里教書我只覺時光飛逝。但我想將來如果還有機會的話,我還會再次回來的,因為,我深沉地愛著這片土地。不斷地走出去學習,不斷地歸來,這就是我的心向往之,這就是我的命中注定。
媒體鏈接:http://qnzj.cyol.com/html/2023-07/11/nw.D110000qnzjb_20230711_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