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逢盛世,實踐正當時。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鄭州大學1000多支實踐團隊、6000余名青年學子,利用寒假深入家鄉故土,走進紅色基地、文化古城、社區村落,開展豐富多彩的“返家鄉”實踐活動,以青春之名,赴家鄉之約,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理論宣講在一線,紅色精神代代傳
在各地的紅色基地,青年學子們追尋革命足跡;在活躍的宣講現場,青年學子們的字字句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從依托各地紅色資源學習紅色精神,到觀察家鄉發展變化、感受偉大發展成就,再到深入人民群眾、面對面進行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論宣講,400多支實踐團隊的成員們一步一個腳印,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全面、準確、生動地解讀著黨的二十大精神。
在鹿邑縣烈士陵園里,“紅色青春筑基軍”實踐團隊懷揣著對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通過學習英雄事跡、肅立默哀、手寫感悟等方式緬懷革命先烈。在返家鄉紅色睢縣調研座談會上,“固本培元篤初心,踔厲奮發膺使命”實踐團隊,同黨史辦主任深入交流紅色睢縣的發展方向,并前往睢縣縣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對有著多年黨史編纂工作經驗的張老師進行專訪。在河南、貴州、江蘇等地的8所學校,土木工程學院實踐隊伍宣講大別山精神,傳承老一輩革命同志的偉大精神。在學思踐悟中,鄭大學子不斷傳承紅色精神,續寫時代新章!
探尋非遺訪古韻,中華文脈綿延久
歷史為骨,實踐為輔,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50多支實踐團隊的成員們積極響應號召,流連于文化古城,沉迷于文化遺產。他們踏在時間的軌跡上,在不同的文化遺產中,觸摸歷史的痕跡,感受文化的力量。
在二七紀念塔、安陽岳飛廟、老子故鄉,實踐團隊的身影不斷閃現,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沉淀撲面而來。在云南麗江,在貴州凱里,“華表千年絲縷銜,弦歌不輟文脈連”實踐團隊依托非遺展廳、非遺體驗基地、博物館等地實地調查云貴少數民族文化。在南陽漢畫館,化工學院實踐團隊實地參觀學習,多渠道宣傳南陽市漢化文化。更有青年學子,在新春佳節品鑒獨特的家鄉風俗:親自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鈞瓷的制作工藝、參與河南潢川貢面制造工藝全過程等。在文化風韻中,鄭大學子以不同的形式守護文化遺產,延續歷史文脈!
鄉村振興正當時,新顏已然煥舊貌
從盛夏至寒冬,家鄉四季變換中的自然之美在青年學子的鏡頭中一一展現出來。在陶醉于美景之時,宜居、宜業、宜游的鄉村畫卷也緩緩鋪開。250多支實踐團隊的成員們致力于鄉村振興建設,用實際行動守護綠水青山,重現家鄉發展的新窗。
在河南新鄉,法學院實踐團隊前往居民家中進行采訪,調研五陵村的文旅建設情況,挖掘“文化+”政策的深刻內涵;在河南新密,商學院實踐團隊深入基層政府,結合“河南旅游熱”的大好契機,用所學助力鄉村發展;在河南許昌,國際學院實踐團隊探訪知名企業胖東來,采訪工作人員,解密家鄉發展寶貴秘籍;在河南周口,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實踐團隊深入實踐分析洺河治理的典型案例,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可行借鑒;在河南信陽,“鏡頭下的歲月留影”實踐團隊面向鄉村老年人開展公益拍照,為鄉村建設增添濃厚的人文關懷。在田間地頭上,鄭大學子堅持躬耕鄉村振興,共赴青春之約!
時代畫卷的底色是青春姿態,民族復興的關鍵是青年力量。下一步,鄭州大學團委將繼續推進落實寒假“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更加廣泛、有效地組織動員青年學生參與到活動中,組織引導青年學生在實踐中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為助力我校一流大學建設和加快現代化河南建設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讓青春在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馬歡欣 謝雨桐 撰稿)

宣講團采訪黨史辦主任

實踐團隊參觀手道麗江民間手工藝術館

實踐團隊關懷鄉村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