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鄭州大學文學院主辦,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所屬越南漢喃研究院協辦的“漢字文化圈的近代新詞語:材料、概念與翻譯”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我校召開。鄭州大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韓國河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來自中、日、韓、越等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的62名專家學者線上、線下參加了會議。會議由鄭州大學文學院主要負責同志主持。
韓國河在致辭中指出,鄭州大學作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排頭兵,以挖掘和傳承中原歷史文化為己任,積極推動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建設和文明河南建設。2016年,學校引進以李運富教授為帶頭人的創新團隊,建立漢字文明研究中心,設置“漢字傳播與域外漢字”研究方向,加強漢字文明的國際傳播研究。此次會議的召開,必將增進漢字文化圈的理解與互信,為國際漢語研究的拓展與深化提供學術滋養。他希望世界各國的同仁能夠攜起手來,以漢字漢語為橋梁,在匯聚與分享、研討與創新中,為推動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美美與共作出新的貢獻。
漢文在歷史上是東亞漢字文化圈的書面通用語,構成以漢語經典為核心的東亞學問體系,漢字漢語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征,對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本次會議從材料、概念與翻譯等三個方面,探討自西學東漸以來漢語近代新詞新義的產生、發展與演變,尤其注重發掘中國在詞匯方面對東亞文化圈的影響。來自中、日、韓、越等國家的著名專家學者在本次會議中,開展了多層次、有深度的對話交流,在匯聚與分享、研討與創新中,增進漢字文化圈的理解與互信,推動中、日、韓、越等國家在近代漢字詞領域的一體化研究,深化跨學科、跨院校、跨區域的協同合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際傳播和文明交流互鑒工作,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整理和研究東亞視域下的近代新詞語,將有利于推動漢語國際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促進漢字文明的跨文化傳播,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推動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李晶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