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鄭州大學“嵩陽大講堂”第二十二講在綜合管理中心第二報告廳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州大學考古學專業優秀校友何毓靈應邀作專題報告,相關部門和學院師生代表260余人參加。校黨委副書記王利國主持報告會。
王利國為何毓靈頒發“嵩陽大講堂”主講嘉賓證書。
何毓靈首先向母校表達了誠摯感謝,分享了從鄭大求學至安陽殷墟深耕考古的心路歷程,并以《回望大邑商》為題為師生帶來一堂兼具學術性與科普性的“考古公開課”。他從距今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開始梳理,通過對商王世系所對應的商王朝不同階段及殷墟遺址所在地區的地形、水源、交通與戰略防御等的介紹,在時間與空間上對“大邑商”進行界定。
何毓靈以殷墟婦好墓所出土青銅器為例,詳細介紹殷墟青銅器的器類、器形及制造工藝等,以出土陶模、陶范等鑄銅相關遺物為例,展示晚商王朝規模龐大的青銅鑄造工業。關于如何讓老百姓更好地認識和理解甲骨文的問題,他談到,“應在社會中活化已釋讀的甲骨文字,以此拉近甲骨文與時代的距離。”
“透物見人”對于考古學者來說既是追求,也是挑戰。何毓靈以亞長墓為例,講解如何從骨骼痕跡和隨葬兵器推斷墓主身份與生活形態,指出只有扎實的田野工作與深厚的理論素養才能真正實現“與古人對話”,并強調考古學者以嚴謹且生動的方式推動學術研究傳播的重要性。
互動環節,何毓靈圍繞“偵探+翻譯”“守護人”“創新者”“zzuer”等關鍵詞,結合學科特點與實踐經歷,強調田野工作是考古學的根本,勉勵青年學子夯實田野考古的本領、開闊探索的眼界、打破學科的壁壘,將志趣轉化為終身事業,“無論考古還是其他領域,切忌‘三分鐘熱度’,唯有真正熱愛,才能耐得住寂寞。”他對“陶家營、辛店遺址是否屬‘大邑商’”“如何將科技與人文相結合以了解商代平民的生活”等問題進行細致回答,并邀請鄭大師生赴殷墟實地探訪,到殷墟博物館感受商文明底蘊。
報告引發熱烈反響。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2025級碩士研究生王修迪表示,要學習何毓靈教授“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扎根田野,守護文化遺存。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2022級本科生張孝陽談到,甲骨文是漢字與中華民族延續性的象征,作為考古學生應深刻理解文字對中華文明的作用,為古文字研究貢獻力量。
本場報告會生動展示了一線考古學者的學術實踐,揭示了考古學與時代發展的緊密聯系,進一步增強了廣大師生投身考古事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

王利國為何毓靈頒發“嵩陽大講堂”主講嘉賓證書

何毓靈作報告

訪談與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