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鄭州大學“嵩陽大講堂”第二十三講——Markus Antonietti院士報告會在主校區舉行。相關部門及院系師生代表260余人參加活動。學術副校長楊天若主持報告會。
楊天若為歐洲科學院院士、瑞典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膠體與界面研究所所長Markus Antonietti頒發“嵩陽大講堂”主講嘉賓證書。
在題為《自然科學的力量——論全球重大挑戰與創造力》的學術報告中,Markus Antonietti院士圍繞全球發展核心議題,系統闡述了綠色可持續技術在應對氣候變化、能源環境危機、糧食安全等重大挑戰中的關鍵價值與核心意義。他指出,人工腐殖酸在改善土壤肥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前景,將能源轉化為燃料的電催化技術以及高效的能源存儲器件,是解決全球能源問題的關鍵路徑。此外,報告還介紹了新型材料如“貴碳”與離子碳氮化物在能源存儲領域的應用前景,提及了具有突破性的“氮電池”技術。
在互動交流環節,針對“人造腐殖酸在農業大省河南的應用前景”這一問題,Markus Antonietti認為,當前全球土壤肥力面臨嚴峻挑戰,其團隊正在積極推進土壤樣本分析及人工腐殖酸技術的國際推廣,未來該技術在中原大地具有廣闊的市場與應用空間。針對“未來儲能體系發展趨勢”,他進一步強調,具備高安全性的固態電池、糖化學電池等體系將成為儲能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并在未來能源結構中承擔關鍵角色。
報告會引發師生熱烈反響。化工學院2023級本科生邢瑞峰同學表示:“教授分享了國際環境、化肥與土壤更新及新型電池領域的專業知識,拓寬了我們的國際化視野,讓我們受益匪淺。”化工學院2024級碩士邢旭飛同學表示:“我們在科研中應當聚焦‘真問題’、解決‘真問題’,教授正是如此——他緊扣環境領域關鍵需求,開展氮中和水體凈化、高效碳循環等研究,為我們樹立了鮮明典范。”
本次報告會切實拓寬了師生的學術視野,深化了大家對自然科學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可持續發展中核心價值的認知,更為青年科研人員指明了清晰的前沿研究方向、提供了寶貴的探索思路。Markus Antonietti院士鼓勵廣大師生充分利用學校平臺資源,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以更開放的姿態探索科學邊界,讓自然科學成果更有效地服務于社會進步與人類文明的持續發展。

楊天若為Markus Antonietti頒發“嵩陽大講堂”主講嘉賓證書

Markus Antonietti作報告

Markus Antonietti院士報告會訪談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