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2025年10月17日 第05版
共繪青春創新藍圖 共創世界美好明天
□本報記者樊雪婧
“創新是人類進步的源泉,青年是創新的重要生力軍。”2024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參賽學生代表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并提出殷切希望。
今年10月13日至15日,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5)總決賽及同期活動在鄭州大學舉行。冠軍爭奪賽的巔峰對決、成果資源對接的精準賦能、跨越國界的思想碰撞……這里不僅誕生冠軍,更孕育改變未來的力量。
更多夢想種子賽場發芽
“希望自研的AI類腦架構能讓AI像人類一樣學會思考。”“我們帶來的是一項改寫AI算力規則的技術。”……夢想破土的聲音,總是令人動容。
今年大賽高教主賽道增設低空經濟、生物技術、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5個參賽項目類型。其中,低空經濟賽道項目9.2萬個、生物技術賽道項目6.3萬個、量子科技賽道項目1.9萬個、新能源賽道項目8萬個、新材料賽道項目9.4萬個。
聚焦國家戰略和前沿科技,青年學子們投身關鍵領域,勇闖創新無人區。
“我們選擇了一個此前沒人做過的新方向,過程很難,但就好像翻過一座山,那種感覺很爽。”獲得總決賽冠軍的清華大學萬格智能團隊創始人陳威廉說。
賽場上,青春智慧涌動。
南京理工大學“光隱——面向AI訓練的高速纜用電磁屏蔽膜”項目解決傳統MOF材料核心問題,牛津大學、萊斯特大學“Enzyme Surge酶激增”項目助力綠氫制造節能降本,山西醫科大學“近紅外二區熒光成像開啟頭頸癌精準診療新時代”項目面向頭頸癌精準診療……
賽場外,母校點亮前路。
摘得總決賽亞軍的一知智能是源自浙江大學CAD&CG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作為一個在校創業的學生,我想證明,從學校開始創業這條路是行得通的。”團隊負責人陳哲乾表示,學校就是他創業路上最堅實的后盾。
更多科技成果市場扎根
設在賽場的資源對接會上,發布大賽系列專項投資基金,規模超47億元;搭建“數字賦能精準匹配”資源對接平臺,還將持續開展“創新大賽高峰對接月”活動。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校園到市場,大賽搭建了完整的創新鏈條。”大賽主辦方負責人表示,本次大賽堅持“產業出題、高校揭榜、學生答題”,產業賽道共吸引2355所高校、24.8萬個項目、96.3萬人次參加,共有3104家企業的6976個命題入選,參與企業和入選命題數比上屆分別增長34%和27%。此外,今年產業賽道中專門增設“區域特色產業組”,引導高校參賽項目聚焦河南省七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助力中部地區崛起。
“我們的創業項目已經成功實現應用,長江堤壩和新疆伊犁河的部分輸水干渠都有它的身影。”鄭州大學獲得金獎的參賽項目“御洪——水利安全衛士”負責人石九龍說。
一位大賽評委表示,創業項目水平一年比一年高,闖入決賽的項目緊扣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迫切需要,科技創新性以及成果的轉化、落地都有很大提升。
更多交流搭穩合作橋梁
今年的賽場上,出現了許多國外青年的身影。
來自塔吉克斯坦國立商業大學的“中塔數字農業科技示范新生態”項目獲得中亞區域賽金獎。項目負責人法赫瑞丁說:“大賽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人提供了溝通交流的渠道,已經是世界青年學生高度關注、廣泛參與的創新實踐平臺。”
本次大賽實現了全球多點布局,在歐洲、非洲等地舉辦七大區域賽,國外共有來自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萬個項目、5.7萬人次參賽。
在大賽現場,獲得新西蘭區域賽金獎的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學生拉克倫·坎貝爾·泰特總能找到“共鳴”:“我越發感覺人工智能是一項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前沿科技。期待和各國伙伴加強合作,共同推動技術進步。”
大賽期間還舉辦了世界大學生創新大會,發布了《世界大學生創新指數報告(2025)》《智慧教育時代的創新密碼:世界大學生創新發展報告(2025)》,為青年創新注入國際視角。
中外學子競逐科創巔峰
□本報記者樊雪婧
“AI大模型正在引領新一輪產業革命。我們懷揣‘打造1億數字員工’夢想,致力成為全球最大的AI勞動力服務商,讓數字員工替代人類重復勞動,讓人類回歸創造與思考,讓技術成為推動社會進步、民生福祉的積極力量。”
“這是全新的類腦架構模型,智人HRM模型(Hierarchical Reasoning Model),參照神經科學中人腦的‘分層—循環’機制搭建起新型AI推理架構,讓AI擺脫對大數據及概率的依賴,具備真正的像人一樣的思考和推理能力。”
……
10月15日,鄭州大學中心體育場,掌聲與贊嘆聲交織,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5)冠軍爭奪賽氣氛熱烈。來自清華大學、浙江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牛津大學和萊斯特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的6支參賽隊伍展開激烈角逐,以一場科技創新的巔峰對決,詮釋“我敢闖,我會創”的青春誓言。
作為全球大學生科創領域的重要賽事,本屆大賽自今年4月啟動以來,便掀起全球青年創新熱潮:吸引來自161個國家和地區的5673所學校的619萬個項目、2443萬人次報名參賽,4720個項目入圍總決賽。從智能模型到數據互聯,從材料研發到生物醫療,獲獎項目覆蓋多個前沿領域,其中AI相關項目占比尤為突出。值得一提的是,冠軍爭奪賽六強就有兩個項目聚焦人工智能領域,既折射出當前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激烈,又展現出人工智能在創新發展中的核心驅動力。
今年大賽首次舉辦港澳區域賽,并實現全球多點布局,在歐洲、非洲等地舉辦七大區域賽,讓創新活力輻射全球。冠軍爭奪賽的舞臺上,第一個登場路演的便是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用于下一代數據中心互聯的神經形態光學處理器”項目團隊。
“我們帶來的是一項改寫AI算力規則的技術!”香港中文大學項目負責人王本善眼中充滿自信,這是一種集成神經形態光信號處理器,能實現無需傳統數字信號處理器的全光實時超高速信號處理,延遲和能耗極低,用一節干電池就能處理鄭州1300萬市民一天的上網數據。
問答環節,評委提問也直擊核心。“市場轉化成本如何控制?”“國際技術壁壘如何突破?”面對尖銳問題,學子們從容應答,展現出扎實的專業功底,更顯露出成熟的項目落地思維。一位評委組成員在賽后表示:“項目不僅有技術高度,更對接產業熱度,與國家戰略、區域需求的契合度顯著提升。”
最終,清華大學“基于類腦架構的下一代通用模型及智能體生態”項目奪得冠軍。浙江大學“一知智能——AI大模型互動營銷服務產業引領者”項目獲得亞軍。香港中文大學“用于下一代數據中心互聯的神經形態光學處理器”、南京理工大學“光隱——面向AI訓練的高速纜用電磁屏蔽膜”、牛津大學和萊斯特大學“Enzyme Surge酶激增”、南洋理工大學“BIOV:前沿再生醫學細胞治療平臺”等項目獲得季軍。
“激動!比起獲獎,我更珍惜這場科創交流的經歷。”清華大學冠軍項目團隊成員陳威廉表示,能夠聽到大家的聲音對團隊來說很重要。“和不同背景人群交流太有意義了,無論是使用過AI的普通大眾,還是行業內上下游伙伴和應用開發者,每一次思想碰撞與交流,都會幫助我們不斷優化研發路線,校準追逐夢想的航向。”
獎杯在燈光下熠熠生輝,與學子們眼中的熱忱交相輝映。這場跨越國界的科創盛宴,不僅見證了冠軍的誕生,更播下了創新的種子。正如參賽成員們所言:“這里既是競技場,更是‘鏈接器’——讓青春聲音在這里碰撞,讓智慧種子在這里發芽。”
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5)獲得冠亞季軍的項目
冠軍項目
基于類腦架構的下一代通用模型及智能體生態(清華大學)
項目致力于搭建基于類腦架構的下一代通用模型及智能體生態。通過自研“智人HRM”深度推理模型,聚焦醫療、機器人、氣候預測等高壁壘領域,解決基礎模型與垂類應用間的技術斷層。
亞軍項目
一知智能——AI大模型互動營銷服務產業引領者(浙江大學)
項目致力于通過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技術打造AI數字員工,基于真實對話訓練的“太一”大模型,實現語音、語義、視覺與行動等核心能力提升,在會員運營、智能客服、直播帶貨等場景實現規模化應用。
季軍項目
用于下一代數據中心互聯的神經形態光學處理器(香港中文大學)
項目面向高性能計算的巨大需求,設計并驗證了一種集成神經形態光信號處理器,實現無需傳統數字信號處理器的全光實時超高速信號處理,具備極低延遲和能耗,支持快速編程以適應各種通信鏈路需求。
光隱——面向AI訓練的高速纜用電磁屏蔽膜(南京理工大學)
項目通過極化基因編織技術、一維線性配位技術與穩態復合加工技術,解決傳統MOF材料吸波帶寬窄、屏蔽能力弱、熱穩定性差的核心問題,實現材料的寬吸波、強屏蔽、高穩定。
Enzyme Surge酶激增
(牛津大學萊斯特大學)
項目采用“人工組裝”策略,將自然界存在的酶蛋白骨架與在實驗室中化學合成的非天然金屬輔因子結合,創造出一種有超高催化活性“半合成”酶,幫助在綠氫制造過程中節能降本。
BIOV:前沿再生醫學細胞治療平臺
(南洋理工大學)
項目聚焦重大疾病治療中免疫力不足與復發率高的問題,針對傳統療法副作用大、個體化不足的痛點,提出新型細胞治療方案,以提升細胞治療的安全性和可重復性。
文字整理:馬愿
優秀項目變成投資機構眼中的“香餑餑”
□本報記者 馬愿
10月15日,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5)資源對接會在鄭州大學舉行。投資機構、行業企業、參賽項目代表等共聚一堂,推動優秀創新項目高效對接,實現創新成果轉化落地。
創新成果只有精準對接產業需求,才能實現“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高效轉化。會上,創業項目的代表們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展示亮點,爭取資本青睞。
“我們這個項目主要是解決水利工程中滲漏監測難題,能夠提升水利項目的運行安全。目前,還在持續迭代和創新,以提升感測精度和使用壽命。”鄭州大學參賽項目“御洪——水利安全衛士”(以下簡稱“御洪”)負責人石九龍介紹。
“小時候我就知道,洪水會帶來巨大的財產損失,‘防水種子’當時就在心里萌了芽。”石九龍在鄭州大學讀本科時,參加了全國性的機器人大賽,從那時起便接觸到防水材料和傳感材料,并產生了將其融合的想法。伴隨其團隊鍥而不舍的努力,“御洪”項目成功落地。
“御洪”項目以我國當前江河堤防發生滲漏監測難和封堵難為背景,研發并生產滲漏感知功能膜材料和可快速膨脹的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配合智能化集成裝備完成滲漏“監測—預警—修復”的一體化處置。
“目前該項目已在長江堤壩、新疆伊犁河部分輸水干渠上成功應用,并避免了千萬元級的財產損失。”石九龍說。
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參賽團隊的“零翼起航——地球第三種交通生態引領者”項目,瞄準通用航空痛點,自主研發的三余度飛控系統,攻克通用航空領域長期存在的飛行效率低、控制難、噪聲大、適航取證復雜的難題。
目前,該團隊打造的產品矩陣,可應用于空中旅游、城市交通等多個低空飛行場景,未來有望撐起城市與城際低空通勤的“第三種交通生態”。
“我們預研的一代機型是6人座飛機,一名駕駛員和5名乘客,相當于‘空中商務車’。”“零翼起航”項目成員代長其介紹。
“微分智飛——下一代全自主AI+飛行器平臺供應商”致力于打造全球領先的飛行具身大腦及通用群體智能系統;“骨之鎖”,首創可注射、水下黏附且可降解的骨黏合劑,有望解決粉碎性骨折后小碎骨難固定這一臨床痛點;“蟲語者——大學生追夢回鄉村,小螞蚱奏響共富曲”打造的飛蝗產業矩陣,實現了從養殖到銷售全環節的產業價值提升……
在對接會現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與技術方案密集亮相,許多優秀項目既瞄準經濟社會發展所需,又面向未來,還兼具青春創造力和社會責任感,成為投資機構眼中的“香餑餑”,吸引了多家投資企業現場簽約。
作為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5)的重要同期活動,資源對接活動只是大賽成果轉化的一個縮影。會上還發布了大賽系列專項投資基金,引導投資機構“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搭建了“數字賦能精準匹配”的資源對接平臺,賽前和比賽期間開展20場全國性線上線下對接活動,賽后還將開展“創新大賽高峰對接月”活動,充分發揮大賽的平臺作用和資源對接會的機制優勢,支持青年學生積極投身科技創新。
本版圖片均為鄭州大學供圖
媒體鏈接:
https://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5-10/17/node_14.htm

《河南日報》特刊整版報道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5)